/

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鼓锣山三十二烈士”的英雄故事

2021-10-02 14:51:04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鼓锣山三十二烈士”的英雄故事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这盏马灯记录了一位母亲等待八个儿子参军归来的故事。马灯的主人名叫钟招子,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她与孩子们相依为命

莽莽武陵红旗动,浩浩清江壮歌飞。提到宁死不屈、纵身一跃,你,会想到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全连安全转移而英勇阻击,还是电影《八佰》中陈树生绑着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出现在课本和影视中的片段跨越历史、跨越千山万水向我们走来。但大家也许不知道,在恩施这片红旗漫卷的土地上,在鹤峰的鼓锣山,也曾响起过这样的悲壮之歌,比狼牙山五壮士发生的时间更早、人数更多,他们被称为“鼓锣山三十二烈士”。


19317月,国民党政府集结部队近3万人向湘鄂边苏区鹤峰中心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因敌我力量悬殊,独立团伤亡十分惨重,团长王炳南当机立断,下令全团撤离,同时命令三营十二连牵制敌军。作战勇猛的十二连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连长带着战士们且战且走,决定在鼓锣山抵抗后再赶上大部队。

 

鼓锣山海拔1200米,两面都是悬崖绝壁,仅有一条山梁可供撤退。但敌军大队人马已经绕道而来,抢占山梁,堵住了十二连的退路。敌人很快发现,独立团主力已上大岩关,而撤往鼓锣山的只是红军小股掩护部队,不由得气急败坏,向山顶猛烈开火,发起冲锋。

 

十二连战士英勇抗击,子弹打完了,战士们就用石头往下砸。敌军很快发现了红军战士弹尽粮绝,于是一千多敌军开始蜂拥而上,一边开枪射击,一边紧缩包围,前追后堵,缓缓接近山顶。情况已万分危急,敌人已近在眼前。连长指挥大家向密林深处撤退,但敌人步步紧逼,十二连只能被迫退到悬崖方向。

 

“同志们!”连长用低沉的嗓音说道:“敌人要我们投降,要拿我们去领赏了!我们是红军,不能就这样便宜了他们。就是走不了,也决不当俘虏!”

 

他挥了挥手,战士们望着连长,心里明白,这几十丈高的悬崖就是他们最后要走的“路”。连长从肩上取下枪带,一挥手,扔下了悬崖,仿佛一道无声的命令。战士们目光坚定,默默拿起各自的枪,从容地朝悬崖下扔去。1支、2支、3.......十二连的战士们连枪支也不留给敌人!

 

连长回过头来,朝战士们点点头,两眼死死盯着敌人,像一只雄鹰,毅然决然地冲向悬崖,高呼着“红军万岁”!

 

临危勇受命,无惧伤与亡。弹尽路复绝,誓死慨而慷!

 

壮哉,三十二烈士!

 

群山回响,穿云裂石。许久许久,枪声停止了,敌人的嘶喊也停止了。大山、悬崖静静地矗立着,只有山谷中的晚风在低声呼号和呜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最好的方式,就是扛起理想的旗帜,接过信念的火炬,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配音:颖儿

制作:FM90.2 连云港手机台


编辑丨刘敏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