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 | 17颗松

2021-10-08 17:23:18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17颗松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这盏马灯记录了一位母亲等待八个儿子参军归来的故事。马灯的主人名叫钟招子,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她与孩子们相依为命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了军事“围剿”。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源短缺,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出“扩红支前”的号召。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瑞金,扩红运动规模最大,参军支前人数达到了总人口的近半数,村村寨寨,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动人景象比比皆是。

 

这其中,便有华屋村的好儿郎。那时候,仅三十四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

 

第一批应征入伍的,是华质彬、华钦梁、华钦材。三个小伙子心绪激动,跑到后山上与村庄告别。想到马上就要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想到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们收敛了最初的欣喜,内心变得沉重起来。“要不咱们走之前,每人在这儿种一棵松树,给家里人留个念想怎么样?”华质彬第一个提出了他的想法,华钦梁、华钦材听后,觉得是个好主意,便一同说好。

 

三人前往山坡上栽树的时候,引来了乡亲们的围观。古往今来,人们以诗文的形式赋予松树以高洁的品格,三人种下松树,正是要将松树的气节种进华屋人的骨子里,并生长为根深叶茂的精神和信仰。

 

扩红运动还在继续。从那一天起,种一棵代替自己守望故乡的松树,留一份遥相呼应的思念,成为华屋男儿参军离乡时约定俗成的规矩,固定了下来。

 

这一种,便是十七棵,种成了一个庄严神圣的仪式。

 

离别的日子眼看就到了,队伍集合的口哨声响遍了整个村子。听说这一次是跟随红军部队北上,村道上站满了前来送别的父老乡亲。华质彬的妻儿来了,华崇煌的父母来了……牵挂和不舍,骄傲与期盼,百种滋味翻腾在战士和亲人心间。

 

从此,便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华屋如此,瑞金如此,整个苏区留下的老弱妇孺都如此。不过,对华屋人而言,他们还有松树,还有一份看得见的念想。他们知道,出发前,华屋籍的战士们早有约定:革命胜利后,要一起还乡,回报父老乡亲。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照顾好父母,还要照看好那些松树。

 

只是,华屋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没有等来一个归家的儿郎。

 

后来,华屋人就把这一棵棵青松,当成了烈士的英灵和亲人的化身。每逢清明节,乡亲们都会来到这里,用最淳朴的方式祭奠亲人,寄托哀思。

 

后来,在这两棵松树的不远处,人们建起了一座红军烈士纪念亭。人们还把这十七棵松树称为信念树,把这片小树林称为烈士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故事,祭奠先烈……


配音:天天

制作:FM90.2 连云港手机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