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区人民法院: “三力”统筹,推进诉前及诉讼调解工作

2021-11-11 17:51:40

近年来,连云区人民法院坚持“借外力、聚合力、增活力”思路,强化机制建设,细化工作分工,统筹推进诉前及诉讼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审判质效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今年以来截至10月底,连云区人民法院诉前分流并成功调解民事纠纷544件,诉中调解撤诉民事案件921件,诉前调解和民事案件调撤率达70.07%,该项指标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居全市基层法院首位。

 

连云区人民法院“全程、全员、全局”化推进调解工作的具体做法为:

一、积极参与源治理格局,借多元调解外力

坚持搭好联络平台。在交警队设立交通事故纠纷巡回审判庭,2017年以来,所派驻的法官巡回审判并调解案件1284件,其中988件以诉讼调解方式结案,296件经诉前调解成功并出具司法确认书。2018年牵头成立连云区道路交通事故“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中心”,构建法院与公安机关、人民调解、保险公司、鉴定机构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入驻“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开展调解工作,2018年平台上线以来,已成功调解587件,调解成功金额为332.49万元。

坚持织好立体网络。积极开展“无讼村(社区)”建设,通过设立诉讼服务点、法官工作室、审务工作站等机构,构建覆盖全区的立体调解网络。按照“周联系、月驻站、季排查”的要求与所对接的基层网格、社区保持常态化联络。

坚持用好专业外援。针对家事案件特点,建成了少年家事司法中心,将少年审判中的庭前调查、心理干预等机制引入家事审判,还从社区、司法局和学校等单位聘请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到审前调查、诉中调解、心理疏导等工作中。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发现的涉家庭暴力等违法现象,及时与公安、妇联、关工委联合处置,形成专业调处网络,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2021年,连云区人民法院家事案件调撤率达58%

二、深入推进诉调对接机制,汇聚协同调解合力

诉前工作向后延伸。建立诉前调解反馈机制,对于诉前调解不成,需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由立案庭向审判庭随案移送《委派调解反馈函》,详细记录诉前调阶段主要争议焦点以及调解不成原因等事项,便于法官在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全面、深入了解案件全貌,确定下一步调解方向。建立诉前鉴定机制,对于必须经过司法鉴定才能确定具体诉讼请求的案件,由审判庭法官在正式诉讼之前组织当事人质证、移交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开展调解或转立案,不但节约了诉讼成本和审限,还使一部分纠纷提前化解。

诉讼工作向前延伸。连云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聘任制书记员转岗专职人民调解员机制,以书记员丰富庭审经验、较强理论功底的独特优势,推进诉前调解工作取得更大成效。2名被选任的书记员自今年3月份转岗以来,共成功调解完结287件,调解成功率达44%。在诉前调解阶段,可由审判庭法官负责对调解员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对部分案件的调解方案进行指导,并就相似案件、批量案件提供可参考的案例,使诉前调解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个别未经诉前调解而直接进入诉讼阶段的民事案件,审判庭法官发现仍有调解可能的,可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诉中委托调解员进行调解。今年以来,全院诉前、诉中对接成功调解73件。

三、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举措,激发高效调解活

优化速裁团队分工。在速裁庭组建1个由调解经验丰富的资深老法官参加的调解团队,主要审理物业纠纷、金融借款、部分婚姻家庭等类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5.43%;组建2个由年轻法官组成的快审团队,对较难调解的案件实行快审;充分发挥法官助理参与办案的作用,速裁快审团队2名法官助理深度参与案件全程调解,共辅助办案509件,调解撤诉率为40.3%

优化审判流程管理。落实院庭长审判流程监督管理职责,尽量将同一时期、便于同时开展调解工作的案件,集中分给同一个团队,并提醒团队参考生效裁判,开展调解工作。落实专业法官会议及类案强制检索等工作制度,定期研讨部门重大、疑难、复杂及新类型案件。探索示范性裁判等工作机制,对多个当事人分别提起的同类型或者系列简单案件,先行选取个案件开展示范裁判,树立裁判标准,其他案件参照示范案例批量调解。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连云港综合广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