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 | 一代名将董振堂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一代名将董振堂
董振堂,字绍仲,河北新河县人,自幼跟父亲习武,1920年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9月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等率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宁都起义震动了中国,它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次起义,毛泽东主席曾对宁都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产,当时,他们正以徒步急行军的速度通过贵州境内的一个山口,陈慧清被抬到路边的一个草棚等待分娩。屋漏偏逢连夜雨,陈慧清难产。因为难产,她疼得在地上打滚,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声,似乎连四周激烈的枪炮声都掩盖不住。而她的身边只有几个小战士,连个医护人员都没有。别说手术,连最基本的消毒和药品都没有。
眼看战斗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敌人就快要追上来了。董振堂心急如焚,要知道,在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战士的生命都将受到威胁,要付出血的代价。一个不知道多久才能结束的生孩子的时间。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出生的孩子。就算出生也无法带走的孩子。考虑再三,董振堂咬紧牙关,下定决心,他立即找来39团团长吴克华,命令道,“生孩子要多长时间,你就给我顶多长时间!”吴克华坚定地点了点头,一转身又重新投入到激战之中。仅仅1公里以外,董振堂与红军战士一起拼死作战。眼看着就要顶不住了,这时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还要多少时间能把孩子生下来?”没人能够回答。于是,董振堂再次冲入阵地,大声喊道:“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最终,战士们死守了两个小时,硬是等陈慧清把孩子生了下来。
孩子终于出生了,可是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却永远地倒了下去。陈慧清也因身体虚弱而昏迷了过去,不久,陈慧清苏醒后,知道了一切,心中无限酸楚和愧疚。一些目睹战友流血牺牲的战士对陈慧清也颇有微词,经过她身边时,都露出不友好的神情,甚至怒目而视。还有人抱怨说:“为了一个孩子让一个团打阻击不值得。”董振堂听到后大发雷霆:“我们革命,我们战斗,我们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
董振堂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悔为革命。不惧艰险,战死沙场。1937年1月,董振堂率红五军一举攻占了甘肃高台县后,被敌军马步芳等部的两万余人包围。形势危急,董振堂带着将士们宣誓:“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弹药不足,他们就拿起大刀砍向敌人。他率军浴血奋战九个昼夜,在援军被阻击无法到达的情况下,坚守高台,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所率3800余人全部壮烈殉难。董振堂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42岁。敌人惨无人道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高台城门上。
时至今日,董振堂同志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切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配音:九菲
制作:FM90.2 连云港手机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