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为小麦“把脉开方” 用科技确保夏粮丰收

2022-03-03 17:25:06


上午,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来到我市,对正值返青期的小麦进行田间调研。



上午九点,中国农科院专家和市农科院专家来到连云区的一处小麦田,对麦田里的小麦进行调研,当他们看到一块长势相对较差的一块区域时,便停下脚步,蹲下身子开始查看,向种植户询问相关的种植时间、采用的技术等问题,最后经过讨论,给出了改善小麦生长的“处方”。记者了解到,受去年秋播前后的天气影响,今年小麦的生产形势较为严峻。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 陶志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晚播小麦面积达到了1.1亿亩,对于夏粮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中国农科院组建了11个省份的30个科技小分队,含200名的专家下沉一线,我们开展促弱转壮的相关技术指导。


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调研我市小麦的种植情况时发现,一类苗和二类苗面积都比较大,主要问题出在三类苗和一些早播旺苗上,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对今年的夏粮丰收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专家们针对发现的问题,与种植户进行交流沟通,“对症下药”,用现有可行的科学技术给种植户开出了“良方”,争取将把弱苗转成壮苗。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 陶志强:这些基础内容包括肥水运筹、调节剂的使用,农药的使用,还有田间管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方法和不同手段,想要把越冬以来的弱苗转为壮苗,从关键生育时期的攻穗数再到穗粒数,再到抽穗开花以后的粒重,这样从产量三要素方面保证今年夏粮的丰收。


随后,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向市农科院的专家了解了我市目前小麦选种的品种,以及正在研发的新品种,在市农科院的实验基地里,专家们对新品种进行了解。据介绍,我市研究的品种主要时针对近年来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有偶发到常发,区域内抗性品种缺乏的现状,加大了抗病新品种选育力度。



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 樊继伟:首先从国内外引进资源1028份,并对引进的资源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其次是构建了一套抗性育种体系,通过逆境塑造、分子标记、夏季加代等技术集成与创新,确保了鉴定的准确性,提高了筛选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


目前,市农科院选育出多个赤霉病抗性优良的新品系,累计推荐参试新品系17个。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连麦12”,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 樊继伟:该品种中抗赤霉病,兼抗纹枯病、锈病,是一个达到农业部绿色标准的新品种,也是淮北目前抗性最好的白皮小麦品种;品质优,达到了中强筋标准;抗性遗传效应高。



据介绍,以“连麦12”这个品种为亲本选育出5个中抗赤霉病新品种,目前正在参加国家、省级各组试验,抗性与产量表现优良。目前,“连麦12”已经通过了江苏省审定,初步定位为新的优良种质资源。其实,新品种的研发成功,要落实到田间,让群众得到实惠,才是真正的成功。记者了解到,在连云区有一些种植户跟着市农科院种植小麦多年了,在选种、播种时间、施用肥水等方面,都会咨询专家们,在专家们的科学指导下,小麦的收成年年令人满意。

小麦种植户 杨井珍:自从上农科院来,这几年都接触他们这些技术,都觉得比以前那些产量都高了,最起码说比以前长得好,收入也高了。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公共频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