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课堂:疫情防控中,家长要做孩子的定海“神”针

2022-03-23 18:11:50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生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心情是否发生变化了呢?我们要照顾好、识别好自己的情绪变化。本期《教子有方》节目特别邀请到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刘序亚。刘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常年从事中学生心理教育相关工作。刘老师在节目中针对如何调节心理做了系统地介绍。



一、家长要做孩子的定海神针,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定海神针是大禹治水之时的一块神铁,现在多用来比喻能够稳定局面、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疫情防控中,特别是居家隔离的特殊时期,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者,家长要做孩子的定海神针,引导、帮助孩子平稳、积极地应对当下的挑战。

就像在疫情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父母都抗疫一线忙碌的孩子,他们独自在家比我们想的要更坚强、更自律,很多事情他们也是第一次尝试,比如第一次烧水、做饭,第一次洗衣服、配合社区安排做核酸,所以会有这样评价防疫工作者的孩子,说他们是一群被忽略的“幕后英雄”,因为他们在努力照顾好自己,让奋战在一线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而他们身上的这股责任感、这股担当,这种一夜突然长大,可以说也是父母以身作则中所传递的。



二、家长如何来关照自己?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安全感与归属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孩子对家长的爱与依赖,比家长自认为的要多。前面我们就说过了,安全感从哪里来,安全感从家长身上散发出来的。有不少父母可能都有一种错觉,就是我的孩子不懂我的辛苦,所以他们才会不专心学习、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事。但其实,很多孩子在和我谈心的时候,都提到了他们的父母是多么不容易在工作、在为家忙碌。他们尤其会提到当父母身体不好时父母还要去工作的经历,有一次,我在一个平时在别人看起来很调皮、整天无忧无虑、看起来好像没心没肺的男孩子那里,听他讲他妈妈,说他妈妈每天再累都会给他做好早饭,说他妈妈生病了挂吊水都还要去赶着完成工作中的项目。孩子在诉说时,你是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心疼以及内疚,他是希望自己父母能够平平安安。所以,家庭中孩子的焦虑和不耐烦往往是由紧张的家长造成的,这样的焦虑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源,称为“次生焦虑”。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家长都需要照顾好自己。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关照好自己,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带头做好个人疫情防护,不传谣、不信谣,积极配合单位、学校、社区做好疫情的联防联控工作。因为你安全了,家就安全了。



三、如何面对疫情期中不经意就出现的亲子冲突?

现在,家长没有办法出去上班、在家办公,孩子又上网课,在居家的这个环境里面,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往往是被融合到一起,也造成家长与孩子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面对面接触机会突然增多,之前每天可能只有45个小时相伴、盯着,现在是时时看看,因此家长眼中孩子的缺点也会被放大,从而造成亲子矛盾出现与升级。我们要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要给孩子一定的试错空间,孩子的路终究是他自己在走。当孩子行为不恰当时,要恰当地帮助孩子说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不要去攻击孩子。教会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帮助孩子找到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四、孩子情绪一直低落或者烦躁,或者居家隔离前,孩子就有抑郁倾向,家长要如何处理?

我们家长朋友需要比孩子先冷静下来,抛弃所谓的大人思维,觉得孩子好像就是在装或者无病呻吟。青春期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敏感时期,对于自我情绪调控又属于薄弱期,需要家人多陪伴、多倾听、多关爱。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我们建议家长朋友要加以重视,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不要用过激的言语刺激、指责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将可能发生危险的物品妥善保管;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达。如果家长的干预也无效果的话,则需要寻求他人、甚至是更专业的帮助。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连云港综合广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