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农业植保专家谈我市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

2022-04-20 18:00:14

时下,随着春季气温的不断上升,我市370万亩小麦生长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据近期全市植保系统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会商会分析,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将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据市气象部门预报,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我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且有2- 3个左右连续降水过程,与小麦易感病的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适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为此,市农业部门要求各地要狠抓监测预警、强化宣传指导、优化防控技术、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小麦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

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杜永采访

一是狠抓监测预警,提升测报准确率。要加大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监测调查力度,加密调查频次、扩大调查范围,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田块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将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上报至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优化防控技术,提高防控效果。要突出“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统筹兼顾、总体防治”的防控策略,赤霉病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的防控技术要点,坚持查苗情定防治适期、查天气趋势定防治次数。确保一般发生区一次用药全覆盖,重发区两次用药不动摇;首次用药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努力做到“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一次药后 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要合理选择药种,加大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的推广应用力度,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要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种,慎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要用足药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三是强化宣传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12316 手机短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体渠道,及时发布赤霉病等穗期重大病虫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意见。防控的关键时期,要结合“虫口夺粮”促丰收保供给行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技人员下基层、踏田头、入农户,深入病虫重发区、技术力量薄弱区和苗情复杂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确保种植户能抓住适期、选对药种、科学防治;要强化防效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大面积病虫防控工作平衡开展。

四是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开展互连互助。赤霉病等穗期病虫防控关键时期,对农药等物资需求加大,各地要发挥多方能动性,及早谋划防控物资调度储备,加强与地方疫情防控部门沟通,保障农资有序调度和有效供给;引导群众开展互连互助,扶持和动员各类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为群众开展代防代治、统防统治。做到防疫情与防病虫“两不误”, 努力将病虫损失降至最低水平。



记者丨杨京京 孟祥红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