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 迈向共同富裕】连云港黄窝村:美丽乡村念好乡愁里的致富经
初夏,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一座座红瓦白墙的传统村落民居错落有致,和在风中摇曳着婀娜身姿的树木、层峦叠嶂的山峰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美不胜收。
黄窝村是前云台山东麓黄海岸边的一个小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多少年来,渔民靠出海捕捞为生,虽然辛苦,也能度日,但是,到了上世纪末,由于海洋被过度捕捞,“十网九网空”“越捕越亏”成为家常便饭,靠税收返还度日的村集体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黄窝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了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苦苦思索,最终把目光投向了紫菜养殖加工产业。“因为以前养过紫菜,证明是能养的,只是一个销路问题,我们把紫菜重新整理起来,和经销商沟通,他们也给我们承诺,只要能养出来,他们就收购。我们多数村民都不乐意,认为这是以前养过失败的东西,所以老百姓抵触心理很强,我们村干部党员带头做示范,把紫菜养殖从500亩,一步一步,扩大到今天的36000亩。”
(资料)
从最初的10家、20家,到如今近百家紫菜养殖户,黄窝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紫菜第一村”,紫菜养殖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值突破1.9亿元。紫菜养殖户胡森林告诉记者:“我们黄窝村每家每户都有海区,他把海区分割出来,就用绳子隔开,把所有的人,弱势的、强势的,都来一个平均化,使所有的人都能致富起来。”
长久的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支撑。随着紫菜养殖户的不断增多,紫菜产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户利润的减少,如此往复村民们又要垂头丧气。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和村干部们决定围绕紫菜产业继续拓宽产业链,打造紫菜特色品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黄窝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先后修建公路3.7公里、新建黄窝码头、成立公司、建设紫菜加工厂。短短几年,黄窝村紫菜加工厂经过不断探索加工配方,现已成为国内紫菜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商。村民的小康道路在支部的引领下越走越宽,现如今全村拥有紫菜一次加工机组36条,紫菜加工企业32家,85%的村民参与到紫菜养殖中。村民的腰包日益变鼓,生活也越来越好。紫菜养殖户 金立贵高兴地说:“有的人家自己有地方就盖起楼来了,没有地方盖就在城区里把房子都买好了,各家都有车,大车小车都有。”
钱袋子鼓了,2015年,黄窝村开始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一方面,村里投入1500余万元,新建便民广场、村庄道路,实施污水处理、民居改造,还联系供电部门帮助村里改造升级电网构架,美化村庄环境;另一方面,依托村里山海相依自然优势,打造涧潭水系、雪道禅韵等新景点。
如今,沿着石阶向黄窝村山上走去,没过百米就看到很多漂亮的院落,都是接待游客的民宿。张立祥告诉我们,这是村民自发开设的民宿。“我们鼓励当地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农家乐,当地也叫‘渔家乐’。就是想原汁原味呈现农村景象,让游客来了以后,走不完、看不够、尝不遍,穿越时空感受‘乡愁’”
张立祥说,今后,黄窝要把一产的紫菜养殖和三产的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休闲渔业,真正把黄窝建成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令人向往的现代化海滨风情小镇,让乡亲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张立祥为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做旅游要打造自己的亮点,一个是岸上打造特色渔家民宿,一个是海上打造休闲渔业,这个是我们乡村旅游的两个重点。我们山上收了15户老百姓的老房子,做成了“凤凰山居”,带动村民改造自家的房屋,做乡村民宿;我们的养殖基地已经做成了,现在海上有一个400平方米的休闲平台,现在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个船只(相关政策)。带游客出海观光、垂钓、捕捞、采摘,包括海上烧烤。这样拓宽村民致富的门路,让大家更具有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连云港综合广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