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连云港:沃野良田收获忙 高效农业为丰产增收“插上翅膀”

2022-05-25 14:09:00



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一台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运粮的农用车在金灿灿的麦浪间来往穿梭,和着飞舞的麦穗演奏出丰收的乐章,连云港市东海县小麦夏收拉开序幕。

图片

图片

“丰”景如画 小麦开镰 颗粒归仓

在紧张而忙碌的收获现场,随着收割机轰隆隆地驶过,饱满的麦粒从机仓门倾泻而下,粒粒归仓,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看着收割机里流泻出黄澄澄、金灿灿的麦粒,村民翟步利笑得合不拢嘴:“今年小麦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由于采用了‘一喷三防’、农业专家手把手指导到位等科技手段,夏粮收成不错。”

图片

图片

东海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今年种植小麦面积超过120万亩。春争日,夏争时,东海县抓住当前晴好天气调集人力机械开足马力,展开机收大会战和“闪电战”,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同时,大力推进小麦秸秆机械收割粉碎还田和秸秆禁烧工作,确保三夏秸秆禁烧期间“零火点”。

机械化育秧助力农民种粮跑出“加速度”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时节,连云港市利用机械化育苗模式进行集约化育秧,有效提高了育秧的质量和效率,助力水稻种植跑出“加速度”,为全年水稻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记者在赣榆区青口镇的家庭农场看到,一条条机械化育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生产秧盘,农民们忙着添加基质土和稻种。从放盘、铺土、播种、覆土到盘输出,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

赣榆区大力推广的“水稻自动化育秧”技术,采用机械化育秧、流水线生产,不仅提升了育秧的效率和秧苗的质量,更为后期的机插秧工作打下了基础。赣榆区青口镇育秧大户祁苏波告诉记者,今年5月15号开始育秧,秧板田的面积在32亩左右,能服务大田面积在3200亩左右,现在育秧已经接近尾声。

近年来,赣榆区以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以及相关技术培训指导,切实提升水稻机械化育秧的质量和普及率。今年,全区计划种植水稻38万亩,作为机插秧技术的重要配套环节,水稻机械化育秧目前正在迅速展开。赣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苗全喜告诉记者,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分成两组,深入各村、各农机大户、集中育秧点,检查维修育秧流水线,确保育足育好机插秧秧苗。

据了解,连云港市今年拟种植水稻面积308.5万亩,目前已全面进入育秧关键时期。据最新数据调查显示,全市计划秧田总面积55309亩,其中机插秧育秧18979亩,各地正按序时进度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丰产增收插上“翅膀”

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加快实施总投资7.64亿元的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目前工程正在扫尾,5月底可全面完成,届时全市可新增42.8万亩高标准农田。

近日,在赣榆区塔山镇桑行村,一片泛黄的麦田边矗立着一座蓄水池。工作人员刷一下门卡,太阳能发电的一体化自动喷灌系统的开关自动打开,水流通过地下埋藏的管道从顶端的喷头自动喷射出来,浇灌着麦地。据了解,塔山镇连续多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当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项目区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塔山镇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近7万亩,实现全镇高标准农田面积全覆盖。2021年塔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596万元,新增和改善达标面积3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50亩,年节水量10万方,新增优质粮食18.25万公斤,项目区人均节本增收350元以上。”赣榆区塔山镇人大主席马济亮介绍说。

在赣榆区厉庄镇厉庄村,自从村里修建了电灌站,以前浇一遍地需要七八天,现在两天内村里所有土地都能灌溉完。更为重要的是精准变量灌溉,能节约三分之一用水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我们村建设了1座电灌站,6座生产桥,4.2公里水泥路,防渗渠1.2公里,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我们村农业基础设施现状。”赣榆区厉庄镇厉庄村后湖居民点负责人吴悦德说。

今年以来,连云港市跟踪推动总投资12.97亿元的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顺利获得省农业农村厅批复。2022年度项目投资规模创连云港市历年之最。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快速推进,连云港市农田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农田综合产出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据悉,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将在100斤以上,土地租金亩均提高1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