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成绩单”解锁奋进江苏的“科创密码”
5月30日,江苏省召开“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科技强省专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实践与成就,介绍未来五年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
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400亿元、是2012年的2.6倍以上;全省研发人员超过9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17人、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较2012年增长6倍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5%……一串串数字是江苏省十年来在科技事业上取得的亮眼“成绩单”,也蕴含着江苏“强富美高”背后的“科创密码”。
从关键技术的“瓶颈”突破到前沿领域的“标杆”闪耀,从重大产品创新能力的超越到新兴产业集群的壮大,十年时间,江苏省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区域整体效能迈上了新台阶。未来五年,各地各部门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配制科创研究“营养液”,筑牢科创人才“新高地”,培育科创环境“好生态”,让科技之“潮”在江苏的大地上竞相奔涌。
打好基础,配制科创研究“营养液”。基础性研究是科技实践的“源流”,是科技原创能力的“根本”,科技竞争力的提高要从底层科技突破开始。过去的十年里,江苏高度重视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坚持把原始创新摆在首位,加快形成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体系,实现众多原创性研究“开花结果”。未来五年,我们要把握目标、把准方向,面向重大需求,形成一份科学准确的基础研究“施工蓝图”。从发布《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到探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到支持顶尖科学家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们要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继续蹄疾步稳走好未来之路,加快布局建设、增强供应能力,持续做好企业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为科技创新输送“营养液”。
激发活力,筑牢科创人才“新高地”。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十年来,江苏省持续鼓励在重点项目和产业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协同攻关,以科创中心、项目建设、实验机构、众创空间等平台为平台,汇聚了两院院士集中、各领域领军型人才集聚和产学研人才合作集群的“三个集”科创力量。如昆山开发区全力打造全球工程机械研发中心,启动“集萃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启用“智如意”科创中心,打造人才“集聚地”;泰州姜堰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将“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人才提供“创业苗圃”,加速人才孵化,为打造“产业强区”注入了“人才活水”······未来五年,我们要树立强烈的科技人才意识,注重引智聚智的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以“周公吐哺”的情怀打造“广纳英才”的大格局,筑牢心悦远来的科技人才“新高地”。
深化改革,培育科创环境“好生态”。江苏省具有经济体量庞大、地理优势显著、产业体系全面等科创优势,加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质量推进,为科创“种子”的孕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十年来,江苏省深耕土壤、施肥浇水,“动真格”“出实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江苏科创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运行启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2018年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打通了成果转化的“中梗阻”;从2019年到2020年间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的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由原先的2个增加到7个,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硬核举措”的背后是江苏省狠抓科技体制改革落地的决心。未来五年,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把握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双动力源”,挖掘更大的创新潜力,切实做好科创的服务保障工作,培育科创环境的“好生态”。(郭素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