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东海:“榆黄莓红” 振兴路上好“钱”景

2022-06-02 09:22:46


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曲阳镇陆湖村的蘑菇大棚里,一阵阵菌香弥漫在整个大棚里,无数根菌棒整齐地排列着,上面长满了金灿灿的榆黄菇。它们一簇簇分别聚在菌棒的各个角落,大小不一,全都努力撑开饱满的伞柄,一眼望去,宛若大片盛开的金黄色花朵,层层叠叠、晶莹剔透。

耐高温榆黄菇填补市场“空白期”

陆湖村位于曲阳镇西南角,西接亚洲第一井,东与安峰山水库相依。全村8个村民小组,2300余人,耕地面积4500亩。为了提高村集体收入,该村搭建50栋大棚,专门用来种植平菇。目前,该村拥有平菇种植大棚50栋,年销售菌棒30万袋,年产平菇50万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

曲阳镇陆湖村党支部书记胡怀东介绍说:“平菇生长喜凉爽,到了五月份以后,国庆节之前的高温时期,平菇就不适合生长了,为了填补夏季产菇的空白,我们经过市场考察,终于发现了适合高温生长的榆黄菇。在榆黄菇的生长管理期间,我们严格控制大棚内温度,每一个环节都采用科学精准、绿色无公害管理,确保大棚内榆黄菇的口感鲜美,让消费者吃得健康。”

榆黄菇是名贵食用菌,向来有“真菌之花”的美称,由于全身都是金黄色又叫“黄金菇”。榆黄菇本身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同时,榆黄菇还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滋阴补肾、减肥、壮骨等药用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食用菌。该品种多见于东北和广东地区,近年来,因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逐渐被沿海地区市场青睐。

据悉,今年四月份曲阳镇陆湖村试种了2万棒榆黄菇,5月就收获了第一茬菇。夏季榆黄菇生长旺盛,一直到十月份左右,曲阳镇陆湖村的榆黄菇都会一茬茬地成熟采摘收购,预计总共能收获4万斤榆黄菇。看到了榆黄菇收益不错,村里也有很多农户对榆黄菇产生了兴趣。下一步,曲阳镇陆湖村将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朵朵绽放的“黄金菇”,撑起乡村振兴“富民伞”,为村里创造了可观的“钱”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初夏时节,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草莓产业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设施大棚里,长势正旺的新鲜草莓吸引着众人目光。进入大棚,香甜的草莓味扑面而来,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再过一段时间,草莓就要罢市了,这几天我盘了下账,今年收入不错,我家共有5个温室大棚,种了10亩草莓,尽管受疫情影响,但还能赚30多万元。”姜庄村莓农姜笑说。而这只是石榴街道发展草莓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高效种植替代传统种植模式

石榴街道种植草莓已有20多年历史。过去,该街道草莓种植为零星露天种植,品种限于“明宝”老品牌,面积仅有几十亩,经营方式以提篮小卖为主。如今,莓农历经观念转变和产业升级,草莓种植已从过去的露天或小拱棚变成了现在的设施齐全的温控大棚,莓农也开始从单纯的草莓种植向培育草莓苗、发展采摘观光游方向转变。目前街道正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观光采摘游,并尝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草莓推广、销售,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20年前种草莓,既不懂技术,也不懂销售,种出来的草莓又小又酸,卖不出去的全都倒掉了。”侯传福是村里最早的草莓种植户之一,那时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做梦也没想到,小小的草莓竟能“长”出一个产业。

“现在可不一样,农户都建起了智能大棚,还有专家常年指导技术。我们只要付给土地流转户每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带着种苗就能进棚种植。草莓成熟后,入棚采摘的游客也很多。”莓农高茂国去年承包了12亩设施大棚,产量一亩达4000斤,到今年5月份净赚30多万元。

党建引领助推草莓产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石榴街道将发展草莓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实施“党建+产业+电商+基地+旅游”战略,在不断加大草莓产业园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土地流转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草莓种植户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种植,不断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强化种植培训,努力提高种植户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减少种植风险,带动广大莓农走稳走实草莓产业发家路。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石榴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党员带头聚民心。石榴街道党工委通过发动特色村党支部组建草莓产业党建联盟,吸纳中小散户参与,实行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品牌包装、市场开拓“四统一”;拓展电商销售,丰富农旅功能,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直接收入1亿多元。街道坚持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强全产业链开发,持续放大草莓产业富民效应。

“今年,我们将以启动莓谷乐园党建联盟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突出特色草莓主导产业,围绕公共服务、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新型主体培育等四个方面,重点实施科技共享服务、种植规模增加、品牌创新打造、电商产业链延伸等项目,着力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动党建引领草莓产业质态实现新提升。”石榴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光明表示。

小草莓种出莓农幸福生活

如何让更多村民尝到种草莓带来的“甜蜜”?石榴街道大力推广“一户多棚”,通过政策引导、园区示范、党员干部带头、专家指导,鼓励扶持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发展5至10亩规模适中的设施草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刚开始,村民们顾虑多,觉得没技术、缺资金、无门路,宁愿守穷也不敢闯。”5年前,侯传福联合村里6名党员,在全村率先尝试设施草莓种植,当年不仅收回全部投入还有盈余的生动事实,引得村民纷纷效仿。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先后带动200多户农户发展“一户多棚”,户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

如今,全街道已形成高效草莓产业园,全街道设施草莓大棚达2000余个,草莓品种以红颜、久香为主打品牌,总面积达3300亩,专业从事草莓种植的农民2200余人。

红红火火的草莓产业,成了石榴街道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仅草莓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2亿元。据了解,该街道从事草莓种植的农户家家盖起了两层以上的小洋楼,相当一部分莓农在街道驻地或县城购置了房产,还有不少莓农购买了中、高档轿车,享受着现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编辑:徐止丽

审核:段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