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的麦浪,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2022-06-13 10:56:01

春争日、夏争时。农业农村部12日发布的小麦机收进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2.39亿亩,收获进度近八成。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占我国口粮的四成,夏粮丰则全年稳。在高起点的又一个夏粮丰收,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


政策给力,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首先,农田就是农田,通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压实耕地保护责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其次,农田还必须是良田。通过不断改良土壤,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有提高。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确保了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和饲草料的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保障粮食生产,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科技赋能,藏粮于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方面,通过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积极扩大良种覆盖和优良品种更新换代,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服务企业等作为科技示范主体开展稳粮增产和关键技术、优良品种示范推广。科技赋能,已体现在从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比如,原本最熟悉的麦收场景,因为现代化大型农机联合参战,丰收场景为之巨变,显得科技感十足。


“利义”并举,藏粮于市。一者,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账可算。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兜牢风险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二者,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比如,不少地方的粮农,通过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农业合同,解决粮食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保障了农民种粮合理收益,为长期粮食增产丰收创造了条件。


粮安国才能安。抢收小麦的同时,玉米等夏播作物的播种也在同步进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农民种粮干劲十足,让稳住中国粮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正进一步夯实,助力了保供给、稳预期、增信心。(何芗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