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开始“本土化” 市民需要捂紧钱袋子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往往都是一些外地的不法分子,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只要稍加注意,就不会中招,可是,您知道吗?最近,这类案件也开始走起了“本土化”的套路,已经有多位市民不慎中招,甚至损失惨重。
今年5月底,家住高新区某小区的李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连云港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说他的护照涉嫌非法入境,要求配合调查。
李先生:当时打来的电话号码是187开头的一个手机号,对方能说出我的具体信息和身份证号,加上又是市公安局的,我想离我们家小区也就几公里,应该不会骗人。虽然我没有什么非法入境,但是还是按照他的要求把钱打到了安全账户,一共是32万。打完钱以后我再联系他,结果直接关机了,我就知道,这是被骗了。
事实上,李先生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市反诈中心统计,从今年2月份开始到现在,我市冒充公检法诈骗类案件共发生了30多起。与以往不法分子冒充外地执法人员,其中近一半的案例竟然开始了本地化,冒充我市各县区的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这种看似在眼皮底下犯案的手法,却给广大市民带来了极大的迷惑性,稍微不小心,就会落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骗合成作战中心民警 杨明昌:说是本地的公安局,一般很少有本地的公安局会去被冒充。而且有的时候嫌疑人还会以视频的方式就是穿着假的警服,然后用假的警号来迷惑受害人,受害人不好分辨。
那么,遇到类似的情况,市民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骗合成作战中心民警 杨明昌:我们公安局不会用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进行办案,也不会让任何居民提供银行卡号或者密码。(遇到类似的情况)市民们一定要及时通过110或者当地派出所来核实民警的身份真伪,不要轻易转钱。
另外,反诈民警还提醒广大市民,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当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要随意下载来路不明的APP,更不要在上面填写自己的具体个人信息,以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港城36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