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红色记忆》苏鲁交通线旧址
为了传播红色文化,展现党的光荣和辉煌历史,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忘初心、奋发进取,我台新闻频道策划推出《地名里的红色记忆》专栏,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苏鲁交通线旧址。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这条交通线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又有哪些意义呢?
东海台记者马佳豪: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和华北两大抗日根据地之间,有一条秘密的交通要道,这就是苏鲁交通线。该交通线纵跨陇海铁路,穿越东海和海陵两县,不仅是华中和华北根据地之间的必经要道,也是江浙皖根据地通往延安的交通咽喉。为保持八路军与新四军之间的联系,巩固发展苏北和山东两大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华中与华北以及延安之间的陆上联系中断,只有通过海上船只来往。但海上交通不够隐蔽和安全。为此,中共淮海区党委与山东分局鲁南地区党委共同商定,开辟江苏与山东之间的苏鲁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上的白石岭交通站,原址是建于1906年的樊家书屋,位于东海县西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西侧,是苏鲁交通线入鲁的第一站。
樊氏图书馆负责人樊振:1941年夏,海陵县委书记段林、县长铁秋在这里设立“苏鲁交通线白石岭交通站”。1942年3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书记刘少奇奉命回延安。白石岭交通站是刘少奇从江苏阜宁单家港出发回延安,跨越陇海铁路进入山东的第一个秘密交通站。
当年,大批新四军干部先后通过苏鲁交通线前往延安。我党我军大量情报、刊物、文件也通过苏鲁交通线成功递送。
东海台记者马佳豪:由于苏鲁交通线保障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之间的联系,使华中、华北两大抗日根据地能够互通情报、协同作战,从而多次粉碎了日伪对苏北、山东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促进了两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苏鲁交通线,连接起我党华中、山东两大重要根据地,连接起八路军、新四军两大抗日主力,它在敌后抗战史上地位独特,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港城365》 东海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