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连云港》父母在孩子心理成长中的辅助作用
日前,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杨海东上线《健康连云港》节目,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与群众在线交流,为家长答疑解惑。
栏目嘉宾简介:
杨海东,副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连云港市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连云港市优秀医师,连云港市最美坚守医师。连云港市花果山卫生攀峰计划高峰项目学科带头人,连云港市花果山科教强医工程医学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主持市级课题4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在一个家庭中母亲的作用有哪些?
杨海东回复: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一个焦虑的妈妈会让孩子更加的焦虑,焦虑的妈妈一般说话语速快,容易急躁,有的还喜欢凡事都由她做主,没有和孩子有一个充分的沟通。所以在家中,母亲的角色就很关键。妈妈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动脑筋。
孩子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中,母亲应该怎么做?
杨海东回复: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在情感、智力、行为上都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长,对于父母来说,和孩子的互动、在孩子面前呈现的情感、心智能力和行为方式也是需要同步发展的。
在小学阶段,是以接纳为核心的情绪容纳者。
小学阶段很多妈妈还比较年轻,常常会对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并不是问题,传递的是一种行为的约束,能够给孩子一定的规范意识。情绪是妈妈和孩子之间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孩子接受的更多的是妈妈的声音、脸色和身体语言,而不是妈妈的说教和言语内容。
如在孩子违规的时候,适度发脾气,给与压力。在大部分陪伴的时候散发积极、快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放松;在孩子遇到困难、反复失败的时候,能比较耐心的陪伴、容纳孩子的挫败情绪。小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就是前面提到的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的。
我们经常能在餐厅等公共场合,看到妈妈在教育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时,用非常成人化的语言,孩子好像在听,但吸收进去的完全不是妈妈说的内容,而是妈妈表达对自己的批评和不接纳的感觉。
杨海东回复:内心对自己不接纳的妈妈,常常在情绪控制上会出现问题,孩子一点点的挫败感就会激发妈妈自己对自己的不好感觉。这个妈妈可能她自己的妈妈,在她小的时候传递给了她大量负面的情绪。
对孩子的不接纳,也是导致妈妈情绪控制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教妈妈们一个诀窍:在小学阶段,你只要想“我的孩子一定是好的,有时候可能他的好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才会有些问题,但是没有关系,将来他一定会更好”。
如果妈妈整个小学阶段都这么想,这么去接纳孩子所有的负面东西,妈妈的情绪管控和表达,对孩子的影响就会非常好,孩子也会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氛围下茁壮成长,后来就真的变得很好。
如果妈妈们想要孩子养成某种学习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温柔地坚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然后就是坚持原则,但是不发脾气,代价可能就是要坚持比较长的拉锯时间,有足够的耐心,就一定能搞定。很多时候,让妈妈放弃的是心里忍不住就开始不接纳孩子。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妈妈情绪容器的功能要做好:1.对自我情绪进行觉察;2.对自己更多接纳;3.温柔坚持建立良好学习规则;4.让自己多和孩子一起产生积极情绪,例如身体接触、拥抱、玩游戏等。
第二阶段初中,妈妈就需要从情绪容纳者的角色,升级要以深度交流为核心的思想引导者的角色。
思想引导者不是爸爸的角色吗?
杨海东回复:其实,与经常缺席教育的爸爸们相比,妈妈们现在更适合承担这个角色,而且能做得很好。所谓思想交流,也包含了情感交流,包括:比较长时间在一起倾听和说话,交流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讨论和争论、分享彼此的想法、适度提供方法和建议。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面临对自我认同的思考;另一方面,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妈妈与孩子的深度交流,可以疏解孩子的压力,获得极大的情感支持感,让孩子有不同的视角看自己或者看他人,或者看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女孩子,妈妈就更加重要,孩子可以和妈妈分享更多女性话题。
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
杨海东回复:初中阶段很多孩子的学习动力下降与孩子心理的发展、人际冲突等有密切关系,这时候孩子非常需要有交流者和引导者,但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不和孩子谈学习以外的事情,认为那会让孩子分心。结果等孩子成绩下降,家长再想交流、找原因的时候,孩子的心门已经关得很严实了。这时候要花更大得力气和耐力才能打开。
社会不断在发展,母性中理智、思想的成分也要不断发展,我在这里鼓励广大妈妈们,你们要积极进行精神上的探索、成长和交流。妈妈们成长了,才能给孩子输送更多的精神食量和力量,来应对复杂的世界。但我看到很多妈妈是精神停滞的,孩子的学习似乎成为了自己精神满足的唯一来源,自己又不能给孩子输入更多、更丰富的精神资源,真的是很可怕。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高中,妈妈们要以自身示范为核心,成为给孩子更多心理空间和希望者的角色。
在门诊上,很多厌学孩子的家庭,它们往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做得很差,孩子和妈妈形成对抗的关系,根本无法完成第三阶段应该完成的角色任务。因此,只有前面两个阶段的角色完成及及格后,第三阶段角色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如果前两个阶段的角色做的不错,从这个阶段开始,妈妈就要示范对孩子给与更多的信任,一方面给与孩子的思想、要求、行为甚至恋爱更多的自由空间,开始对孩子在心理上逐步放手;另一方面,妈妈的注意力要开始转向自身,一是自己的状态,一是自己对未来的计划,自己的独立价值如何体现。
比如我碰到一个男孩要出国,妈妈是个出色的管理者,就帮助孩子安排了很多社会活动计划,对孩子每一步举动都加以指导和纠正,孩子不胜其烦,渐渐就变得被动起来,把出国学习看成了是妈妈的任务,越来越被动,妈妈看到就越来越紧张,安排更多的事情,最终孩子拒绝进行出国申请。另一方面,妈妈整天忙于工作,自己个人生活非常糟糕,内心并不快乐,孩子也能强烈地感受到。
这三个阶段,需要妈妈们不断进行自我觉察、修炼,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的修炼也要到位。如果基础第一阶段没做好,一定会影响后面阶段。很多妈妈能做好第一阶段就很不容易了,好多厌学孩子的家庭,也大多要在第一阶段进行补课,孩子才逐步愿意与妈妈交流。第二阶段同样重要,如果孩子觉得不能被家长理解,就会深度隔离自己。很多家长发现,如果能够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度谈话,孩子的情绪会好很多,关系也会向前一大步,孩子更容易接纳父母的建议,学习问题就更容易解决。第三阶段,如果妈妈们做好,将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应该达到的既是他母亲又是他父亲达到的高度。”这是从孩子内在心理发展的角度,分别将父亲和母亲的重要性放在同等的高度。
杨海东回复:一个好的爸爸的功能,其实他是要给这个孩子带来外界的信息,他是孩子跟外部世界联结的一个纽带。
所以,如果爸爸在家里能够展示出很多外部世界绚丽多彩的信息,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从妈妈那边,过渡到父亲这边,然后才能真正能够走到外面,迎接属于他真正个人的独立新生活。
我们先从亲密和疏远这个维度来观察爸爸们。
对爸爸来说,孩子比较年幼的时候,可能身体亲密的几率会多一些。随着孩子的长大,爸爸跟孩子,尤其跟儿子之间,通常是要做一些活动。活动本身就带来很强的亲密感,再进一步,爸爸要多和孩子讨论外界、讨论未来、讨论各种可能性。那么,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思想、精神世界的亲密感。
通过父亲,孩子就会对外界和未来产生兴趣和探索的勇气。我们观察到很多厌学的孩子,父亲在这个方面是非常欠缺的。
其次我们从包容和控制这个维度。
第一,作为爸爸,可以对家庭的规则进行直接控制。我曾经在一个餐厅里看到一个爸爸,他带的三个孩子在玩游戏,然后爸爸就走过去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结果三个孩子还在玩。三个孩子的年龄,我估计就差两三岁,最小的大概3-4岁,当时这个爸爸看到孩子还在玩,就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一句话都没讲,抱着往门口走去了。第三个大孩子赶紧穿好鞋子跟着跑出来了。
第二就是爸爸通过妈妈去影响管教孩子,不一定要直接去展示教育的能力,或者说配合妈妈的要求去对孩子做一些管控。
有些爸爸自己觉得自己孔武有力,身体很强壮,尤其是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不听话,打了简单是吧,打完就听话了。但是这种情况到了青春期就非常麻烦,爸爸没有别的办法去管教孩子。
第三,在情绪取向和问题解决维度上,这是爸爸和妈妈往往可以互补的地方,妈妈很多时候是情绪取向的,所以爸爸要去配合妈妈做这个事情。但是如果爸爸也是情绪取向的,那事情就很麻烦。
所以家里边如果有一个情绪取向的妈妈在家,一定希望理智型爸爸来做互补。
第四就是爸爸对孩子认同还是否定这个维度。
尤其男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爸爸就有很多规矩出来。比如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尤其是一些特别优秀的爸爸,比如,那种工作特别优秀,在社会上混得很好,很有才能的爸爸,他对孩子是有很多的要求。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就特别反感这样,如果孩子跟爸爸小时候不是那么亲密的情况下,孩子会很抵触。
父亲的鼓励及认同,从长期来看,比妈妈的鼓励更重要。
还有第五个维度,丰富向外和局限向内。就是爸爸要给与孩子一个新的视野,新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以及带孩子看外面世界的视野。
很多厌学的孩子,只要爸爸能出手,或者愿意做比较大的改变和合作,孩子在学习上常常发生迅速的转变。当然,前提是爸爸方法得当。
有个初中厌学的女儿,爸爸是博士,是单位的领导,很能干,但孩子从来不知道爸爸具体做什么工作。在心理治疗后,爸爸就带女儿参观了自己工作的公司和实验室,开始经常跟女儿讲自己的以前和取得的很多成就,女儿听了很惊讶,后来到学校去之后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有相反分案例,爸爸和妈妈关系疏远,父亲的工作也不是很得志,所以他就从向外转向向内,天天管着孩子的学习,比妈妈管的还厉害,他不但亲自管,还要逼迫妈妈教妈妈怎么管,管得非常细致,其实工作他也很忙,结果妈妈和孩子女儿跟他特别抵触。最后妈妈受不了了,离婚。父亲应该是宽容、耐心、而不是咄咄逼人和专横。
栏目播出平台:调频FM90.2
栏目回听:连云港手机台
栏目播出时间:周二17:30-17:5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