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十年》杨涌:铺就乡村致富路 惟愿乡亲日子甜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咱们港城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质的跨越。在这十年当中,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港城的高质量发展奉献了力量。从今天起,我们栏目推出《我这十年》专栏,我们将通过这些建设者的视角,来讲述他们参与见证的故事,以及所在领域的不平凡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赣榆区赣马镇大毛庄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来听他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我叫杨涌,2006年从部队转业到市财政局工作。2018年的1月份,受市委组织部的委派,到赣榆区赣马镇大毛庄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因为当时大毛庄村脱贫到了攻坚阶段,但村内缺少经济发展资源,脱贫难度非常大,所以当时村里没有人信任我,也没有人接待我,我是带着一块承诺牌进了村。
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 杨涌:我2018年1月28号去大毛庄村之前,特意去做了一个承诺牌,就是承诺不吃村民一顿饭,不喝村民一杯酒,做事公道,为人公正。因为我想到,村民最担心干部做事不公平、不公正,所以我把这个作为一个承诺,特别是我下面还留了我们局里的监督电话,放在墙上,方便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如何举报我,监督我。
赣榆区赣马镇大毛庄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张念军:因为他是市里下派的领导,我也以为他是下来镀金的,抱着不是特别欢迎的态度。
白天,我走村串户,走访贫困户、老党员和致富能人,鞋子、裤子上全沾满了泥,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煎饼、大葱是我的一日三餐。经过仔细走访,我认为要想摆脱贫困面貌,光靠“输血”不长久,必须让村庄拥有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 杨涌:大毛庄村,它是一个很贫瘠,没有资源的村庄,我们只有村干部带头去发展产业,做高效产业,向土地要收益。我先是动员3名村干部每人投2万块钱,我和他们说,2万块钱,你们不拿,我一个人拿,我不分红,不要任何的收益,如果赔了,我们一起赔,但是我们一定要做事情,我们一定要对老百姓负责。
赣榆区赣马镇大毛庄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张念军:通过和杨书记接触一段时间,我感觉这个人是真心干实事的人,是脚踏实地扶贫的。
只入股,不参与分红,把收入都分给村民!我和村干部的行为感动了前来扶贫的福建商会的企业家,他们当场决定无偿捐助50万元资金,并且逐步帮助实施“企业+合作社”的扶贫新模式。当年年底,合作社收入近28万元,33户86人在项目中通过“入股+打工”的方式实现了一年脱贫。同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和市农科院的技术援助下,首批投入20万元,建设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蘑菇大棚项目顺利落地。
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 杨涌:由我们5户村民承包,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有一户村民日子很好过,日子比较富裕的村民,其中两户是一般的农户,另外两户是贫困户,让他们组成一个小组,让其中一个党员作为带头人。我和这位党员讲一些我们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党员的初心唤醒,这个党员也是非常积极认真的,带动其他4个产业户,积极做好生产。
如今,曾经的贫困村大毛庄村终于撬开了脱贫致富的瓶颈,乘上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幸福快车,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2021年底实现集体收入50万元的历史性突破。2021年11月10日,我为期3年零11个月的“第一书记”工作划上了句号,村民们用整整36面锦旗,表示对我的肯定,对此我十分的感动。现如今,我回到了市财政局,担任采购处处长的职位,负责全市的政府采购监督和管理工作,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向经济薄弱地区派驻帮扶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和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十年来,全市累计派驻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400余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港城的发展默默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连云港市乡村振兴局扶贫开发处处长王树生:驻村干部以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八有”、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为主攻方向,整合各方资金资源,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累计筹措资金超过1.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00多个,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兴办民生实事,为全市34.35万低收入人口、20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达标,灌云、灌南两个重点县成功“摘帽”,石梁河、沂河淌两个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为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任务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港城36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