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课堂]探寻规律、应对有法——论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

2022-12-01 15:08:24

新高考卷I卷的命题聚焦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开放题的创新力度。那么,高三学生如何备战2023年高考?在整个高三复习占时最长、内容跨度最大的一轮复习中,又该如何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抢占先机、高质量进行高三复习呢?本期《教子有方》节目邀请到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港城名师颜东仕老师,颜老师针对语文学科给出几点建议。

探寻规律

一、“立德树人”是命题统领

一套高考试卷就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神聚。在一套试卷里面,神聚在哪儿呢?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是会做人、会做事的人,是会用眼睛看美好,能为家族、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的人。确定了这个标准,我们才会知道“止于至善”那个至在哪里,止在何处。

如文言语料的选择,突破了前几年的人物传记、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基于叙事主线,展示不同人物事件及智谋的博弈,展示家国情怀,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诗歌鉴赏题,侧重选择能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古代士大夫的民生关注以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一类的作品。语用题一,取材当代科学家科研经历,展示时代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科技热情;语用题二取材于生活,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科学锻炼。作文题意在引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打好基础,追求卓越,避免平庸。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的引导,授之以方,注重做人及精神价值的引导,其言谆谆。

二、“学科素养”是命题导向

课程标准中有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高考命题学科素养有一定的帮助。新课程标准明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以情境为载体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一级指标,而四个一级指标又各包括两个或三个二级指标。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积累与构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整合三个二级指标,“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逻辑与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发展三个二级指标,“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上创造两个二级指标,文化传承与理解”包括传统文化传承、多元文化理解、当代文化参与三个二级指标。

三、“全面覆盖”是复习宗旨

高考“服务选拔”的宗旨决定了高考试题的陌生化特点。今年的试题在应用性和创新性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如语言运用的考查,向来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今年加强了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往年考查成语的使用一般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今年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填写恰当的成语,重视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启示重大。成语的考查方式变化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语言运用还在去年考查修辞、句式和连贯、逻辑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考查了人称代词“你”的实际运用,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对代词“你”的用法做出比较和判断。

这些题告诉我们,无论是多则材料、非连续性文本、泛文本、应用性写作、同文语境、复杂情境、还是设问的反常态等等,总有一款你没见过。那么,为了在考场上不慌,我们复习时就要全面覆盖考点,做到全面、细致,举一反三。

应对有法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高考一轮复习是针对高考知识进行的第一次拉网式全面复习,其目的在于全面掌握高考所需的基础知识,做到查漏补缺、颗粒归仓,在此基础上培养考试能力,提高考试技能。然而在进入一轮复习的初期,很多学生却无所适从。面对庞杂无序的内容,铺天盖地的试卷,如何做到在一轮复习中悠游自在地应对并且取得最佳的考试效果呢?

一、一轮复习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1.制定合理计划,养成良好习惯

高考一轮复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个行动的主线,这一个主线即合理的学习计划。只有制定学习计划,才能做到每一个行动有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而浪费时间。制定高考一轮复习计划,既需要明了自身的学习情况,又需要结合学校的课堂进度,确定自己行进步伐。当然,学习计划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并且明确的行进方向,但更重要的是以周为单位的更为细致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和长远规划适当调整短期学习计划,以期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砸实每一个复习模块。

学习计划是建立并且进一步巩固良好习惯的前提,不管是学习计划还是学习习惯,其核心都是“坚持”,只有做到坚持不懈,才有可能脚踏实地。坚持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如果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

2.注重回归基础,摒弃好高骛远

很多学生在一轮复习当中的一个误区就是一头扎在难题的题海当中,希望通过与“高手”过招提高自己的考试能力。殊不知一轮复习是一种颗粒归仓似的基础复习,在一轮复习阶段,最重要的是回归教材,回归基础,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扎实,这样就急于与难题过招,这无异于空中楼阁。这种复习方式,既无益于建立全面的知识系统,也会打击同学们的自信心。

回归基础,首先要做到回归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在回归教材的同时,还要回归试卷。试卷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察,源于教材同时又高于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试卷进一步扩展基础知识的范围,同时课内课外相互联系,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

当然,全面地拉网式地复习基础知识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哪些知识是高频考点,哪些知识需要着重记忆,哪些知识需要偏重理解和应用,学生可能没有自己的判断。这时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是这个阶段最好的领路人,老师能够按照同学们的状况,对庞杂的知识进行取舍,并且按照同学们的思维习惯采取容易接受的讲解方式,能够极大地节省同学们的时间,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3.梳理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系统

语文知识看似庞杂无序,没有体系可言,但语文学科同所有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同学们复习时明确目标,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答题时寻找解答依据。

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指的是整理、完善语文知识的各个系统。语文知识的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文言知识系统等。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熟悉大系统,并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

归纳系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如果自己无法完成,建议学生借助教师的力量,根据自身情况,完善自己的语文系统。

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策略

1.基础知识板块

高考基础采取了阅读式的考试方法,在阅读文段语境之下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小、多、活、宽”是现在考试模式下基础知识的考察特点。知识点小,题目多,考察方式灵活,考察内容宽泛,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复习范围必须宽泛并且细致,尤其要注意传统文化知识和语言交际技巧等着这些新增的考点。

复习基础知识,一定要注意量的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同学们必须勤动笔,把从各处接触到的基础知识记在复习本上,并且时常回顾,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基础知识固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具体方法上,同学们可以以一本复习材料为核心,全面解决这本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要以真题为导引,在高质量的真题当中,提高“题感”。

2.阅读理解板块

在阅读板块,现代文阅读并不是一根硬骨头。针对现代文,学生首先要回归教材,以教材课文为蓝本,归纳文本的情感类型,学会文本分析的各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现代文阅读的各个题型及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真题不断验证、巩固,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古诗阅读除了要掌握每个词语的意义之外,还要把握诗歌的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因此读懂诗歌的情感是阅读诗歌的关键。同学们在复习古诗之时,应当“知人论世”,熟悉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熟悉诗人的品质特征,熟悉常见的意象词语,准确理解诗歌情感。

3.作文写作板块

作文的一轮复习重点在于审题立意和素材积累。同学们必须把握高考作文高频核心词,并且对这些核心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分析;其次,同学们应该阅读相当数量的议论性文字,从中提取深刻的观点和新颖的素材。从模仿开始,是高考作文入门的捷径。

时事新闻及各家媒体对这些新闻的评论是作文积累的好材料。同学们应该形成关注现实的习惯,把一些优秀的材料保存下来,反复阅读,体会这些材料的观点、论据和论证逻辑,并将这些材料内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

在阅读的同时,同学们还应注重练笔。针对时事事件,可以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评论,力求观点新颖、逻辑严密、论据充实。一周至少三篇文字,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一轮复习关系到高考最终的成败。我们要以课本重要篇目为起点,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以专题复习为着力点,以得分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实战为目标,力求把一轮复习内容“由薄弱到厚实”“由零散到系统”,为2023语文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预祝所有同学一轮复习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实现梦想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连云港综合广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