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六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世上之山,或以雄奇伟峻著称,或以旖旎秀美扬名,而在海州,有一座海拔仅123米的小山峰,名孔望山,却是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闻名遐迩。山名孔望,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从此成为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千年奇山。
【孔子望海像】
【孔望山】
两千四百多年前,孔夫子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周游列国,讲学传道。孔子听说郯子的祖先少昊故国,就在东夷海外郁洲,是个礼仪之邦,非常向往。 师徒数人坐着车子,这一天来到海州地面。时近晌午,天气燥热,忽听得“轰隆……哗啦!”“轰隆……哗啦!”的响声,孔夫子打了个愣儿,忙叫子路停车。子路问道:“老师,有什么吩咐?”孔夫子说:“你听呵!山那边轰隆哗啦,又打雷,又下雨,你怎么还一个劲地往山前赶车呢?快点儿找个地方落脚,免得挨雨淋哪!”子路听了孔夫子的话,赶紧勒住缰绳,停下马车。这时候,子贡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对孔夫子说:“老师,山那边并没有下雨呀!”孔夫子说:“没下雨怎么会有雷雨之声?”子贡道:“老师有所不知。过去,我曾到此地做过珠宝买卖,对这块儿的地理情形知道一些。你看,前面那座不高不矮的小山叫朐阳山,山那边是大海……”
孔夫子生活在山东曲阜,游历过的几个国家也都在山野平原,他一直没有见过什么大海。眼下子贡提到“大海”二字,孔夫子觉得新鲜,问道:“大海是什么样子呢?”子贡说:“大海呀,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那轰隆哗啦的声音,本是惊涛拍岸,而不是……”说到这儿,子贡见孔夫子脸色有点儿发红,急忙把话头一转,说:“老师,咱们到山上逛逛,一来观赏大海,二来避暑乘凉,不亦乐乎?”孔夫子高兴地连连点头说:“好好,上去看看!”当即吩咐子路,把马车赶到朐阳山下。师徒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夫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门生也都跟着登山。孔夫子鼓起劲头攀到山顶,向东一看,哟!只见天连水,水连天,波浪滔滔望不到边,好大的海,好多的水呀!孔夫子连连感叹,说:“海矣,海矣!我一辈子奔波,要‘克己复礼’。如果再没有人用我的主张,子贡啊,我们就乘木排到海外去吧!”“海矣”这话,传得久了,成了海州地方的一条歇后语:“孔夫子观潮——海了。”海了,变为没用,不成了的意思。
孔夫子爬山爬累了,觉得喉咙发干,嗓门冒火,心里渴得难受,于是吩咐颜渊道:“你到山下去,舀点儿海水来解解渴。”“是。”颜渊解下随身携带的饮瓢,抬腿刚要下山,忽听背后有人放声大笑:“哈哈哈哈……!”颜渊愣住了,孔夫子更觉奇怪。转脸一看,嘿!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鱼网,右手拿着鱼叉,肩后背着鱼篓,腰间系着葫芦,面孔黝黑,身材魁伟,精神抖擞,冲着孔夫子和颜渊直笑。孔夫子问道:“老兄弟,你笑什么呀?”老渔民说:“你们几位是外乡人吧?要知海中事,须问打渔人,可不能冒失呀!那海水,又咸,又腥,又涩,又苦,不能喝,一喝就会闹肚子!”说罢,打腰间解下盛水的葫芦,说里面是玉带河的淡水,递给孔夫子解渴。
孔夫子又惭愧,又感激,捧起小葫芦喝了几口,感到心里凉爽痛快,正要向老渔民道谢,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陡地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喊:“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呵!”老渔民说:“莫慌,跟我来!”说着,把孔夫子和他的门生领进一个山洞。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鱼落脚的地方。孔夫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赏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夫子问:“怎么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皆不妥当。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夫子以为老渔民是在故意抬杠,心里很不高兴,反问道:“既然不妥当,怎样才合适呢?”老渔民不慌不忙说:“我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改?”孔夫子没想到渔民也懂诗理,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夫子一听,心服口服,真想称赞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来了火,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做诗,怎能乱改?你懂个什么!”这话太呛人了!老渔民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夫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夫子喝道:“子路!不可傲慢!休得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对圣人,吾敬佩,可你也不能拿‘圣人’吓唬人呀!圣人有圣人的见识,可也不见得样样皆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倒憋气。他想说会,可自己确实没有打过鱼;说不会,又怕丢了面子。想了想,便把胸脯一挺,说:“打鱼谁不会,拿根鱼棍,往水里狠狠地打就是了!”“哈哈哈哈……!”老渔民笑得前仰后合,说了声:“请看!”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鱼网挥舞鱼叉,表演起打鱼的招数来。
孔夫子看着老渔民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老渔民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的言论出了个大岔子,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道:“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只因这么个传说,加上早先人们尊孔崇圣,所以后来朐阳山就改叫孔望山了。

GENZHE SHICI ZOU HAIZHOU
跟着诗词走海州
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诗歌,海州的山水一直都是诗人歌咏不绝的地方,我猜不到千百年前的诗人们,是泛舟孑立,任烟雨沾襟,还是登临绝顶,叹一览众山。但是我知道,他们留下的一篇篇诗词名作,却从此生长在了海州的山水之中!
孔望山上承载的,不仅有文蕴弥远的传说故事,也有厚重悠久的传世遗存。在山的西南角,长17米、高8米的褚黄色崖壁上,分布着百余尊大小不等的造像,乃依山就势浮雕而成。据考证为东汉末年(公元170年左右)的佛教造像群,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






孔望山位于海州古城城东,为古朐山的一个山峰。秦始皇曾在此山立石为“秦东门”,汉有东海庙,祀东海君。据传因孔子曾登此山东望大海而得名,又因南宋在山上筑城防金,也称“巡望山”。孔望山以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康熙五十一年以前,孔望山三面环海,风景壮丽,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登临观海之地,因而这里也留下了很多咏叹孔望山的诗词佳句。我们今天赏析的是佛学大师、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赵朴初的诗《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观后感》。
海上丝绸路早开,
阙文史实证摩崖。
可能孔望山头像,
及见流沙白马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
海上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早就打开,摩崖造像证明了历史的文献缺少记载。很可能孔望山头的东汉摩崖造像,赶得上看到白马驮经从西域流沙而来。
赵朴初先生的这首七绝,写于1981年7月。当时,位于海州孔望山西麓南侧的山崖石壁上的大量立佛像、坐佛像、涅像、舍身饲虎像以及力士像、供养献花像等,经国内权威的考古专家考证,乃为比敦煌莫高窟佛教图像还早二百年的东汉文物,是我国最早的摩崖佛像,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赵朴初先生看到了《文物》(1981年7月)刊登的有关报导和图像,以其佛学大师的独特视角,挥笔题写了这首诗。
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孔望山就像一个巨人,默默见证着海州乃至连云港的繁荣昌盛。令人称绝的诗词不仅是对孔望山百般美景的赞叹,更是孔望山悠久文化的见证,而这一从未断绝的文化脉络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海州人。如今,随着建设和改造工作的有序推进,古朴的孔望山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海州新的城市名片。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好了,今天的《海州文旅之声》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收听,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作者:连云港广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