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九期

2023-02-03 20:11:37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板浦,建镇于唐代,其地名由来与海有关。据说,这块新淤的滩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流淌的小河,煎盐的灶户为了便利东西交通,在河上架桥,低洼之处以“苍梧板”铺垫以利通行,因而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板铺”。由于濒临河流人海口,又叫它“板浦”。板浦当地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很多。


周云山报仇“小猪市”(节选)
采录:姚祥麟

板浦大寺巷北首往西有一条巷子,叫“小猪市”。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个偏僻狭窄的小巷卖猪杀猪呢?这里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哩。

清朝咸丰年间,这个巷子叫朱家巷,巷里住着一个恶霸地主,叫朱小余。他长相猥琐,小脑袋、小眼睛,且又肥胖粗蠢,外号又叫“小猪头”。他仗着姐夫在海州衙门里当师爷,狐假虎威,在此地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当地群众无不痛恨咒骂,却又无可奈何。

当时,板浦街上有个小伙子叫周云山,只因父亲病死后,欠下朱家一笔驴打滚的高利债,只好替朱家当长工,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一天劳碌过后,回到自家小草屋内,才能躺在地铺上歇口气。这时候,邻居卖豆腐王二家的闺女小芸总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看着云山喝掉,又亲热地问长问短。看着这两个穷孩子相亲相爱,王二和云山的母亲周奶奶都很高兴,两个老人一合计,就打算在这年腊月里为他们办喜事。朱小余听说此事,一定要周云山将媳妇带给他“掌掌眼”,周云山知道他居心不良,但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哇,便将小芸带到朱家。谁知朱小余找了个借口支开周云山,就摸到厢房内强奸了王小芸。等到云山回来,小芸已经上吊断了气。周云山操起一根木棍就去找朱小余拼命,被朱小余吆喝恶奴抓住,吊在大梁上,好一阵毒打,周云山骂着骂着,忽然双眼一闭,昏死过去。朱小余以为他已死了,便命恶奴抬出去,丢在西门口拾骨寺外乱葬坑里。

到了夜里,周云山被冷风吹醒过来。他趁黑回到朱家,翻过院墙,在朱小余的卧室门口放了一把火。朱小余知道是周云山放的火,便凶神恶煞地率领众恶奴闯到周家,把周奶奶活活打死。王二上前评理,也被朱小余一脚踢倒丧了命。朱小余又命恶奴放火烧了两家的草屋,还派家丁到海州找他的姐夫,到处张榜缉拿周云山。周云山呢?他在朱家放了火以后,便跑到沭阳,投靠了捻军刘天福的队伍。周云山冲锋陷阵,作战骁勇,很快被提升为刘天福的偏将。这时,周云山便向刘天福请求,让他带兵回板浦报仇,刘天福应允了。

周云山率领一支捻军,从沭阳出发,浩浩荡荡一路杀向板浦。沿路屡败清兵,攻进城里。云山命令兵士不准扰害百姓,便亲自带着兵勇到朱家巷,去捉拿罪大恶极的朱小余。朱小余正急匆匆指挥家人收拾金银细软妄想去海州避难,还没来得及走脱,便被抓住了。

周云山在朱家大院内设下祭桌灵位,命兵士将朱小余剖腹剜心,祭奠惨死的亲人。院子里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见到朱小余如此下场,无不拍手称快。

这时,海州官府又调驻守南城的都司石龙章带兵前来板浦镇压。这石龙章是太平军的叛徒,原先和刘天福是磕头拜把弟兄,后投降满清,助纣为虐,被封为南城都司。周云山听说是石龙章带兵前来,怒火猛燃,当即率兵出城迎敌,二人刀来枪往,战在一处。十几个回合后,周云山越战越勇,一枪比一枪紧逼。石龙章却气力不佳,招架不住,拨转黄骠马刚想败阵,被周云山一枪刺在大腿上,痛叫一声栽下马来,周云山又加一枪,石龙章便呜呼哀哉了。捻军弟兄齐声呐喊,乘胜追杀,声如翻江,势如倒海,杀得清兵人仰马翻,鬼哭狼嚎。

周云山报了仇,在板浦住了三天,便辞别了众亲友,率兵撤出板浦。这时,海州的清朝官兵才敢进城,他们在朱家大院内盖了一座所谓“忠烈祠”,追祭朱小余、石龙章等人。但没多久,便被附近百姓捣毁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大快人心事,议论说:这儿既杀过“小猪头”,以后便都在这儿杀猪卖猪吧。于是,朱家巷就改名“小猪市”,一直到今天。




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板浦自然不会缺少特色美食。那些街边随手可买的美食,平日里看着寻常,直到走过千山万水,品过各色珍馐美馔,方才察觉:心里头时时念想的,还是那一口刻在记忆深处的久违的家乡味道。




板浦锅盔饼
作者:潘友国
我的老家板浦,有一种颇为独特的令人百吃不厌的面食,那就是锅盔饼。三十多年前,板浦东大街有一家锅盔饼店,坐南朝北一间房门面,门口挂着一副对联:食客口福有口皆碑享誉古镇,王氏永来传承板浦锅盔真谛。店主名叫王永来,烤锅盔饼技术是祖传的。据一些六七十岁的老食客说,他们从小就是吃王永来祖辈的锅盔饼长大的,可见这家锅盔饼的历史了。

我在孩童时代,总是对锅盔饼特别有好感。

母亲牙口不好,喜欢吃锅盔饼。她说这锅盔饼酥脆,瓤子柔软,饼色透黄,嚼在嘴里,别有风味。每天黄昏,母亲会从床底摸出一张旧旧的二角钱毛票来,叫我去买锅盔饼。

锅盔饼是东大街的一景:门铺前放了个大烤炉,炉上一口大黑锅,一张旧的案板。每次买饼,人都要排很长的队。等候不会觉得闷,因为可以看到王师傅的表演。只见其配料简单,无非面粉、盐、芝麻之类,但操作过程却十分烦琐。打锅盔饼的王师傅白帽拢发,围裙匝地,紫衫青裤,往来案与锅之间,腾挪如游龙戏水一般。先白面加水、酵面、碱调和成剂,再用木杆反复压至面光、色润为止,然后擀成锅盖状,用文火烘烤后,手拿两张白帕不停地将大锅转动。间或开盖、喷水、淋油,看着快好时,再撒密密麻麻的葱花和芝麻,手几乎一刻不停歇,那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出锅的饼犹如朵朵盛开的荷花,楚楚动人。大的锅盔有6斤重,小的亦在3斤以上。好些食客观赏之际,赞声连连:“真是好手艺,绝了!”引得无数过往路人也驻足观看。

我最喜欢饼出锅的那一刻,整个东大街都袅袅地氤氲着白色的雾气,饼的清香扑面而来。等待买饼的顾客闻香骚动,王师傅照例会说:“莫要慌,莫要慌,都有都有。”

我爱看王师傅打锅盔饼,不知几回我因此忘了拿饼,也忘了回家。我的童年是吃锅盔饼长大的。后来,我又翻阅了《板浦地方志》,方知这锅盔饼还颇有一番来历。相传,薛仁贵征东挥戈南下,直抵板浦。军情紧迫,为追寇杀敌,军中常来不及取火烧饭,于是将军便发明制作了这种便于携带的干粮。后此饼制法被板浦王氏传承至今。后又查乾隆年间的《板浦诗话》,里面还有一首《锅盔饼歌》为证:

昔闻唐朝薛将军,御敌远走板浦岸。
三军千里裹粮来,征发往往误朝爨。
 特作此饼散军中,一串随身挂铠钎。
干戈冲斥任鲸吞,临阵含脯和血汗。
身经百战兵不饥,士气激发倍骁悍。

《东京梦华录》卷四《锅盔饼》记载:“宋代板浦关帝庙前,王家锅盔饼有五十余炉,每炉以两人计算,厨工已经百人。”沭阳县令袁枚到板浦视察时,品尝锅盔饼后说:“王家锅盔饼,以火烤之,其形圆,有团圆圆满之说;其香浓,以示名闻四方矣。简之,王家锅盔饼是瑞祥之面食也。”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还专门在上海报端为锅盔饼撰文,并谈到武状元卞赓曾将锅盔饼进呈清宫,为慈禧太后所尝。

因此,我对锅盔饼的感情于亲切之中又增添了几分敬意。多年来,每次回家探亲,下车之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东大街买锅盔饼,大嚼一通,聊慰游子思乡之情。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