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十期

2023-02-04 20:20:16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天文学上意味从这一天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图片




   打 春  

作者:崔月明

海州民间习惯把立春叫做“打春”。“打春”就是用鞭子抽打春牛。立春这一天,农户都要把家里的耕牛牵出来,象征性地用鞭子抽打几下,一边打一边骂:“打一千,骂一万,不打不骂田头站。”这样便可打掉牛的懒惰,耕田时就会卖力使劲。

从前,倒不是真的打牛,而是用泥塑一个春牛的像,在春牛像的边上捏一个农夫,左手扶着铧梨,右手举着牛鞭。农夫像的位置是极其讲究的。如果这一年立春来的早,在腊月的前半月,叫“短三春”,就把农夫放在春牛的前面。“打春早,收成好”,大地回春,农田里便处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如果立春在腊月下半月或正月上半月,就把农夫和春牛放在并排,意思是农事可按正常安排;如果立春来的迟,到正月底,叫“三春”,就把农夫放在春牛的后面,大家一看,便知农事不必急于安排。民谚道:“春打五九尾,使牛冻撅嘴”,“春打六九头,拿鞭就使牛”。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从不会耽误农时的。

过去,海州每年都要由官府出面做一头春牛,做春牛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选家族较旺的四个能工巧匠,在冬至之后的第一个辰日,取水和土,在腊月的第一天开始做。春牛的骨架是用檀木制作的,大小尺寸与四时八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相对应:即身高四尺,身长八尺,中身段三尺六寸五、尾巴二尺四。春牛的颜色也不是随便涂的,必须按照本年的天干地支来,头用天干色,身段用地支色。牛嘴是张是合,牛尾向左向右,都要根据本年的干支阴阳来决定:阳则张嘴尾向左,阴则闭嘴尾朝右。

春牛做好以后,放到城东门外,把牛头向着东方。立春之日,由州官率领官府人员和城里的老百姓,敲鼓吹乐,浩浩荡荡地出海州东门,把春牛迎接到州府临时搭建的彩棚里,举行“打春”仪式。首先,州府官员、地方绅士及城里有名望的人,依次在祭坛前烧香,行九叩大礼。然后,由州官举彩鞭抽打春牛,称为“鞭春”。春牛被打得越碎越好,各家都要拾些碎块回家,扔到自家的田里,讨个福,来年庄稼会长得旺。仪式结束后,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均摆“春宴”,喝“春酒”,开怀畅饮,庆祝来年丰收。有时富豪还出银两请戏班子演戏,叫做“演春”,观者如潮,整个场景热闹非凡。

关于“打春”,海州民间还有许多谚语,如“春打灶,粮食没人要;灶打春,粮食贵如金”。是说立春在祭灶之前叫春打灶,立春在祭灶之后叫灶打春。过去,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现在,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还有“打达春,赤脚奔,挑荠菜,拔茅针”“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一日回春暖,百草回生栽树忙”“打过春,送粪起五更”等民谚,都形象地描述了海州人民勤劳耕作的生活场景。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熟悉的句子,出自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散文《春》,说起文章的作者朱自清,与海州还有着很深的渊源呢。




海州出生的现代文学家朱自清(节选)
图片

作者杨东野


朱自清生前曾在其《自传》的开头这样写道:“我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自清。祖父则余,祖母吴氏,父鸿钧,字小坡,母周氏。双亲都随祖父在东海任所。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官的,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线终点,我就生在海州……”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东海县平明乡。他的祖父则余先生在清光绪年间受命为承审官,自浙江绍兴到江苏省东海县供职,前后十余年时间,此时东海县衙就在海州城内。他的父亲鸿钧先生在此成家立业,他的母亲东海人周氏贤慧识文。幼小的朱自清聪颖好学,所学文字诗词不但能熟读成诵,且能默写成篇。他自幼即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每每清晨起身朗读文章,琅琅读书声回响于庭院。恰是东海大地、云台山水哺育了朱自清的成长。

1903年,朱自清六岁时,举家自海州迁居扬州,他先进私塾读经书、古文、诗词,打下国学的根基,后考进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 年入本科哲学系。在大学求学期间,他投身“五四”运动。就在这时他与著名共产党人邓中夏相识,并建立了友谊。这时他参与编辑《新潮》杂志,不断在学生办的周刊上发表新诗,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新文化运动。1920年他于北大提前毕业了,旋即走上创作的道路。1925 年,经俞平伯先生的推荐,朱自清到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学,自此清华成了他终身执教之处。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出现剧烈动荡的局面。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但他具有的一种正义感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并以此来感染别人,便信笔写下了他的名篇《荷塘月色》。

朱自清铮铮铁骨、一身傲气。1947、1948年,他家的生活非常艰难,他的病情日益恶化,就这样还坚持工作,奋力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6月9日他在北京参加了“反美扶日”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他拒绝了美国侮辱性的施舍,并且让孩子立刻把配给证退了回去。他说:“此事我家每月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坚决签名。”到这时候朱自清的身体已支撑不住,却耗尽了心血完成了他的挚友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的编辑工作。1948年8月8日,朱自清在病情恶化住院时还对他的夫人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宣言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要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这一天,他带着一身傲然正气与世长辞了。

朱自清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著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志》《诗言志辨》等,编为《朱自清散文集》。他的散文和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叶圣陶称他为文学的“全才”,赞他的诗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是作文的楷模。朱自清的高尚的民族气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同志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是的,朱自清是先进的文化人,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精英,是我们海州人的光荣与骄傲。

图片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图片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