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十一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元宵节在我国历史悠久,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的“太初历”,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历代史志都有关于元宵节盛况的记载。正月十五这一天,城乡处处张灯结彩,歌舞游乐。吃元宵、看灯会、耍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等,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习惯上统称为“闹元宵”。


崔月明
海州民间闹元宵,也颇为热闹。过去,正月十五这天,天刚蒙蒙亮,四乡八镇的耍龙队、舞狮队、高跷队、旱船队、秧歌队等等,便纷纷涌进城里。太阳升到一竿高时,在官府门前举行祭祀天帝大典,祈求福佑。然后,州官将一朵由红绸结成的大红球,系于领头一队的龙首。顿时,锣鼓响起,长龙便舞动起来,一路欢腾,出海州东门。其他各队紧随其后,绕城一周,舞龙队已入得城来,秧歌队还没有完全出城。城上城下,街道两旁,观者如潮,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海州人把耍龙也叫做舞龙,样式很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布龙,一种是火龙。均由龙首、龙身和龙尾组成,可大可小,也就是龙身的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最长的龙有百余节。布龙不点灯火,在白天表演,动作比较强劲、有力。一时腾飞、欢跃,一时盘旋、起舞,好似波翻浪涌,气势雄伟壮观。火龙,也称龙灯,这种龙由竹篾扎成,外面糊上白纸,再用色彩画出各种装饰图案。每一节中都点燃蜡烛,有的用松油或桐油与棉纱做成“油捻”,点燃能长时不灭。舞动起来五彩缤纷,变幻多端,真是栩栩如生。
舞狮子,分大狮和小狮。小狮由一个人舞,大狮由两个人舞。一人举着狮头,一人弯腰扮着狮身和狮尾,全身披穿狮袍,下着金色蹄靴,看上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表演时一般都有十余只狮子一起舞,由一人扮着引狮人,手握一个可以旋转的绣球,踩着京锣、鼓钹的节奏,逗引狮子表演朝拜、登高、跳跃、抖毛、搔痒、腾翻等动作,精彩时刻是表演踩滚球、钻火环等高难动作。
高跷都扮演戏曲中的人物,边演边唱,扮相滑稽;旱船也是边歌边舞,都唱些淮海戏小调,逗得观众前俯后仰。

最热闹的要算晚上的灯会,乡里人成群结队,步行几十里进城观灯玩赏。挂花灯、滚龙灯、荷花灯、走马灯、鸳鸯戏莲灯…… 花色各异直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各家各户的门前也都挂着精制彩灯,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汇成一片灯的海洋。在州府门前的一条街上,每一盏灯上都有一条谜,猜中者可领一小奖品,趣味无穷。各种传统节目此时也竞相献技:跑驴、旱船、大头娃娃戏、八仙过海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抬阁”,一种流动的舞台,高三丈,演员在上面演出。抬阁框架上挂满彩灯,五彩缤纷,由二十四个人抬着,边走边演。演出的节目有《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演到哪里,观众就跟着到哪里。
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吃元宵。海州民间把元宵叫做“元宝”“汤圆”。是用糯米等有黏性的面粉制成。有包馅的,有不包馅的。包馅又有甜的和咸的。元宵都是早晚吃,吃了元宵,象征一家团团圆圆。
团圆,是过节时人们的期盼,“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更是诠释了这世间的规则。思亲即思乡,在家乡,有许多值得我们留恋的东西,犹如一粒思乡的种子,在佳节的浸润下,就像吸饱了水分般,无可遏止地膨胀、生芽。
作者:刘成文
家乡新坝有一条河,河的名字很好听,叫“泊阳河”。站在河边望去,河水汤汤,向东流淌。特别是在夕阳落山之际,河面上波粼粼,浮光跃金,一浪一浪接踵而至,在默默的流动中有一种时光已逝的幻灭之美。每当唱起那首“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条河,就会有一种想家的冲动。

泊阳河之美,在它清澈的河水。因为它不是航道,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航船会从这里经过,经常在河里游动的只是几艘小渔船,那是泊阳河绚丽流光里的一种点缀。在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我和哥哥经常到河边抬水、挑水回家。把水倒进水缸,可以看到一股清流呼啸而下,凉气逼人。泊阳河之美,在它岸边的芦苇。青青的芦苇就生长在河的两岸,既不繁茂,也不稀疏,透过芦苇与芦苇之间的空隙,可以看到河水的流动。登到高处,翠绿欲滴的两道芦苇墙夹着滔滔东去的河水,仿佛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芦苇叶子可以包粽子,还可以卷成苇笛,吹出虽然不怎么嘹亮,却可以在伙伴之间彼此应和的哨音。最让人兴奋的,是用芦苇的秆做成风筝的骨架,糊上白纸,两边再插上白花花的苇絮做翅膀,一纵一纵地把它放上蔚蓝的天空。泊阳河的美,在它是孩子的乐园。在河边住的孩子,几乎都会游泳,不论是从河岸冲下去,还是从小船上潇洒地跳进去,都能感受到河水的清凉。还有胆大的孩子,站在泊阳河上那座高高的桥梁栏杆上,眼睛一闭,就跳了下去,河水温柔地抱住他,又把他托上了河面那种惊险和刺激,是我梦寐以求却又从不敢尝试的。
小时候,站在河边,我经常会猜想,这条河的上游在哪里?它又什么时候能流到大海里呢?少年时,有机会到武圩小李庄的一亲戚家住了几天,他家就在河边,而且有一条捕鱼的小船。这次真的找到泊阳河的流向了。就在小李庄旁边,泊阳河和另一条来自灌云的善后河汇聚成了一条大河,两河相汇处,宽得几乎望不到对岸。再往东看,似乎已经听到了大海潮汐的声音。这一刻,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水流千遭归大海”。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条河自古有之,它在古代称为涟河。这段河道在明代就是重要的漕运通道,而新坝的东边那时就是浩瀚的大海。之所以称为“新坝”,因为为了挡住海潮,在这里堆起了一道长长的堤坝,并设东海巡检司于此,沿海置烽堠十二处。由此可见,那时的新坝,是沿海的重镇、入海的要道。
我生也晚,没有见到过泊阳河与大海相汇的壮观场面,也没有见识新坝舟楫如林、商旅云集的盛世繁华。在泊阳河畔生活的我,只知道,这里是落后偏僻的农村。在我刚刚感受到读书压力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书本,到泊阳河边读书。常常是一放学,就坐到那里,一直读到天色已晚。河水在我眼前无声地流过,陪伴着我度过了那段寂寞的时光。当我直起疲惫的身躯,告别河水,向着那亮着灯的家园走去的时候,远远地仿佛已经听到了父母、兄弟们的笑语。此时的我,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有人说“近乡情更怯”,可是,泊阳河带给我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
终于,我走出了家乡,也告别了润我养我的泊阳河。20年的城市生活,我看到的是灯光的河流,是车辆的河流,是摩肩接踵的人的河流,可是再难看到那浪花跳跃、宽阔涌流的大河。有时候偶尔在车上看到了,也只是眼前一亮,心中一动,却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停下车看一看,去真正亲近一次河流。
有时候,我想想也很奇怪,当人心急火燎地追求一个东西时,却不知道有些很美好的东西已经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就如同我,客居城市,才知道自己怀念的家仍然是在那长满芦苇、飘着菜花香的泊阳河畔。
我是那样偏爱泊阳河,我爱它厚重的历史内涵,我爱它天然质朴的美,我爱它没有索求滋润万物的胸怀,我也爱它不断向前永不停步的身姿。
泊阳河,我心中的河,静静地陪我无数个春秋,带着无限的思念,带着浓浓的乡愁,日复一日就在我的梦里头。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