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海州文旅之声》| 第十六期

2023-02-10 21:19:22

00:00/00:00
Error loading: "https://vodnew.lyg1.com/audio/2023/02/10/92f7581c6513a23736ef192af8cec977.mp3"

《海州文旅之声》第十六期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人生当中的头等大事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首选这个答案:结婚。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多特色鲜明的结婚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风俗不断地进步和演化,但不管怎么演化、怎么融合,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新人的祝福,对于未来的期待。

图片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拜堂


崔月明


















拜堂,又叫拜天地,在海州民间的婚礼中是最隆重的一种仪式。

拜堂的场所大多布置在新房外间,后墙放一张长条桌,俗称“香案”,上面摆着祖宗牌位和香炉、烛台。案前正中位置放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两边各放一张红木靠背椅,桌上摆着糕点、水果等供品。“全面奶奶”要亲自将包有元宝串子的天地纸用两根芦柴架好,放在八仙桌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全面奶奶便喊一声:“拜堂”。即刻外面的迎宾队便奏起鼓乐,鞭炮齐鸣,屋里的人则同时点烛燃香,烧天地纸,新娘由童女搀扶着,和新郎一起缓步走进厅堂。

此时气氛最为热烈,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两位新人身上,待新郎新娘走到香案前站好,全面奶奶便高声宣布:一拜天地。新郎新娘一起面向外跪下,随着全面奶奶的指令: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然后站起来互换一下位置,再跪下磕三个头。二拜祖宗,新郎新娘转身面对祖先牌位跪下,按全面奶奶的指令磕三个头,再互换位置磕三个头。后来,许多人家都没有祖宗牌位,便改为“二拜高堂”,即新郎的父母坐到八仙桌两边,接受新人的叩拜。三是夫妻对拜,新郎站左边,新娘站右边,互相鞠三个躬。

有的大户人家厅堂大,便在案前铺上一种用高梁秸皮编成的带有花纹的红席,或铺上红毯子,表示吉利,增加一些喜庆色彩。有的文人家儿子结婚,来宾都是些骚人墨客,拜堂时又多了一些文气。一般请傧相主持,傧相为二人,一个称“引赞”,一个称“通赞”,引赞负责引导新郎新娘到一个位置。通赞则叫他们具体做什么。如引赞:请新郎新娘至香案前;通赞:请新郎新娘向祖宗牌位进香,等等。傧相二人一呼一应,看起来很庄重。文人们还有一绝,当场书赠对联,如:“两情鱼水相作伴,百年恩爱花常红”“志同道合海阔天空双比翼,意深情厚月圆花好两知心”,横批也是丰富多彩:永结同心、佳偶天成、琴瑟永好、福禄鸳鸯等等,为现场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还有一项内容是拜至亲,拜至亲只拜新郎父母这边的长辈。一般先拜父亲这边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再拜母亲那边的舅父母、姨父母。有司仪点报,被点报的长辈就端坐在案前的八仙桌两边受拜,新郎新娘跪磕三个头。受拜的长辈受拜之后,从身上掏出红包,有专人接过报数,记在礼簿上。所有至亲一一拜完之后,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拜堂仪式结束。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立春一过,春天的气息已悄然萦绕身侧,一天浓过一天。每个人都在感受着春天的舒暖,有“春眠不觉晓”的钟爱与怜惜,也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活力与喜悦。而在作家的心里,春天更是装满记忆的季节。


石棚山间桃花源













(节选)

作者:龙秀


刚进二月,风中略带几许撸脸的不适,整个人在畏手畏脚的寒冷中,还没完全舒缓过来。豁然间,一夜春风吹暖了整个世界。

心中装着一份对春的渴望,一直期盼着春来可以脱掉厚重的棉衣,到郊外活动活动胫骨,踏踏青,赏赏花,拍拍照。

今天,正躺下准备午休,被窗外的暖阳照得心生一抹悸动,再也按捺不住,不再贪恋被窝的暖和懒在家中,就赶紧起身穿上衣服出门了。

脚一抬不由自主的就向石棚山走去,暖阳舔舐着皮肤,是如恋人送上的亲吻,一股暖流直往体内蔓延,活跃了被严寒冻结的荷尔蒙。一抹桃花般的红晕飞上面颊,让人情不自禁想宽衣解带,敞开赤裸的心,去和这曼妙的十里春风相拥,缱绻。

来到石棚山老年公寓旁,院内的白玉兰亭亭玉立,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蕊,已吐出一片象牙白,在这枯木逢春的季节,显得特别耀眼。老年公寓的周围是一大片桃林。每逢初春,石棚山下桃花烂漫,嫣红的蔷薇花长廊,像长长的花围巾,围护在桃园的路两旁,和粉红的桃花连成一片,引来了爱花人的垂涎。从石棚山向下看,似天宫般的唯美,仿佛置身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仙境般的境界中。

二月的桃园里,一片黯淡的灰色,桃树的老枝还以冬天的姿态,弓着背,弯着腰,纹丝不动地呆在原地瞌睡着,似乎还沉醉在前夜的美梦里不愿醒来。

沿着蜿蜒幽静的蔷薇长廊小道向里走,刚一抬头,忽见前方树梢头一片雪白,这色彩点亮了我的眼睛。桃园院墙里,几颗老树开满了洁白的花朵,这树看起来和桃树没有两样,却开着白花,比粉色的桃花开得早了些,让我心生几分疑虑,猜不出究竟是什么花。索性按照花的属性和颜色,到网上一查,才知道正是杏树花开时节。

二月中旬,连云港的桃树还没有发芽,我本想只到石棚山的山脚下随意转转,看看破茧的嫩绿,感受春光的和暖,希望激发出心底那一抹诗情画意。没曾想,这关不住的杏花春色,让我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这里的果树,被果农修剪得仿佛是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才成就了今天的千姿百态,九曲十八弯的样子。杏花一朵挨着一朵簇拥在一起,压弯了枝头。花瓣如锦缎,洁白如玉,花蕊外似泛起的一抹含羞的红云,她们如穿着白裙系着红腰带的娉婷少女,浓胭脂缀,轻盈飘逸,占尽了人间春色。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的曼妙,把古石怪壁的石棚山映衬得如一副美丽的画卷,那静谧纯净之美,犹如走进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棚山,虽是周边群山中最小的一座山包,然名气却特别的响亮,原因来自于北宋时期的两个“仙”,一位是号称“坡仙”的苏东坡,两次登临石棚山,并写下丽词名句《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 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 倚天照海花无数……”。另一位就是号称“酒仙”的石曼卿。石曼卿因官场内部斗争受到牵连,被贬来到海州,做了当地的通判。石棚山离海州较近,且风景秀丽,通判又是个闲差,所以他经常到扪虱庵与道士清谈,到山上读书、弹琴、观海,还经常把酒当风,临流赋诗,以遂其志。

相传石曼卿非常爱喝酒,酒量奇大,终日畅饮亦不见醉意。还发明了不少喝酒的办法,醉酒之后,便卧于山中,人事不省,飘飘欲仙了。故被海州人誉之为“酒中仙”。据说至今石棚山的石缝里还常飘出酒味呢。

石曼卿看到石棚山上一片荒芜,山石突兀,攀爬困难,连割草人走的小路都没有。便叫人用黄泥把桃核包裹着,向山崖人迹难到之处抛掷。桃核以黄泥为依托,开始生根发芽,并将根部扎入石缝。数年之后,待到春暖花开之日,空山里的山崖上,果然花发满山,到处是嫣红翠绿,灿若云霞,映天照海。海隅荒山,就此穿上了锦绣衣裳,景象相当壮观。

若不是当年“酒仙”石曼卿的“鬼点子”多,用心抛种了石棚山上的一株株桃树。这石棚山脚下,又岂有这桃红柳绿,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延续至今。

一阵清风吹过,一缕杏花的清香扑面而来,我醉了。杏花在笑,我也在笑,把脸笑成了一片温暖的春风。我就这样与杏花默默的对视着,久久不愿离去。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