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十七期

2023-02-14 20:37:47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人生当中的头等大事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首选这个答案:结婚。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多特色鲜明的结婚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风俗不断地进步和演化,但不管怎么演化、怎么融合,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新人的祝福,对于未来的期待。

图片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闹房

崔月明
















闹房风俗从周代就已有之,到了汉代已经十分流行。据说,以前洞房里常有狐狸、鬼魅作祟,“人不闹鬼闹”。所以,闹房是为了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愈闹愈好。后来慢慢演变为祝贺新婚之喜的一种方式,以增加欢乐的气氛。

海州民间把“闹房”也叫做“闹新娘子”,可以说是婚礼中最热闹最有趣的环节。俗话说:“三天里头无大小”,闹房不分辈分大小,不分长幼尊卑,大家尽可随便逗笑取乐。“闹喜不翻脸”,无论怎么闹,主家是不能生气的。


过去,海州民间闹房还是比较文气的,主要采取说喜话的方式。看新娘的人手里拿着点燃的红纸捻,在新娘的面前摇晃,一边摇一边说喜话:“手拿红纸捻,站在贵人前。照照贵人头,福如东海水长流。照照贵人袄,寿比南山松不老。照照贵人裙,富贵荣华万世荣。”

来宾说喜话的时候,新郎新娘要一起并肩站在床前以示恭敬。一个刚说完,又一个接上了:“手拿红纸捻,照照贵人面。贵人一枝花,美貌人人夸。昨天在娘家,头戴百草花。今日做贵人,头戴金银花。荣华又富贵,浑身是喜花。一对秋波杏子花,两道弯眉柳叶花,香秀鼻子草郎花,口点胭脂樱桃花,耳戴白果花,脸蛋是桃花,棉袄牡丹花,纽扣钻金花,罗裙海棠花,绣鞋满帮花,生个儿子是探花。”喜话不停,新郎新娘就不能坐下来。闹房的人喜话不断,新娘就不能坐下来。闹房的人轮流上阵,小脚新娘一般是站不住的,这时,全面奶奶会出面挡驾解围。

闹房的形式和节目可以花样百出,但进新房不说喜话是不能进的。有的会说,一人说一句,说一句进去一个。有许多人不会说或不好意思,就推选一个代表,说:“左手掀门帘,右手撒金钱。金钱撒在踏板上,荣华富贵万万年。”后面的人齐声说:“好!”便一起拥进新房。新娘见客人进来,要主动起身给每人赠送喜果子、喜糖和点烟。客人自找位置坐好,新娘必须先给每人剥一块喜糖,将糖块送到客人嘴里。多数人用嘴接住就算,有的不好意思,便用手接过来自己放进嘴里。好戏就在个别人身上,新娘将糖送到他嘴边,他假装没看见转脸和别人讲话,或是有意碰掉。新娘要重新剥一块,有时反复几次,直到将糖吃到嘴里为止,最后还要把新娘的手咬一下。

吃过喜糖之后,新娘还要为每人点一支喜烟。点烟的火柴必须用两根,把烟点着之后要将火柴吹灭,再换两根为下一位客人点,不能用一次火点两个人的烟。会闹房的人用鼻气将火柴喷灭,或假装让边上人先点,旁边的人也假装客气,互相推让,直到火柴燃尽,新娘必须重点。一个人的烟不点着,是过不了关的。有时一盒火柴烧完,也点不着一支烟,直到新娘急得掉眼泪,有人出面拉弯子才算作罢。

闹得最起劲的一般都是新郎的兄弟、朋友,一个个极尽所能,想出各种各样的花点子,让新郎新娘共同表演节目。如咬糖、啃苹果、舔筷子、脱绣鞋、开汽车、过独木桥等等,有雅有俗,戏弄得新郎新娘洋相百出。

闹房中最有趣的是耍大伯头,即新郎的哥哥。海州俗规:长辈人不进晚辈房,尤其弟媳不能与丈夫的哥哥(俗称“大伯头”)搭话,海州民间有“大伯头,烂冬瓜,见了不理他”之民谣。闹房的人就专门把大伯头抓进新房,出难题让其说喜话。大伯头这喜话是很难说出口的,怎么也不说,几个人便将其按住锅底灰把他抹成大花脸,一个个捧腹大笑,才让其逃离。耍大伯头是件令人捧腹的事,有时隔了许多年,还有人把它作为话题。因此,凡弟弟结婚,哥哥事先均要设法躲藏起来。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海州历史悠久,资料记载其“有印迹可考的历史达1万年,建置历史2000多年,先秦时期置朐县,1500年前建城”。可见海州曾经是有过城池的,那这些古城墙如今都在哪儿呢?





海州城池














作者:宋继奎


古人很早就在海州修筑城池。稽之史料,《江南通志》载,古海州城在今州城东,前接高山,后枕积水,山半垒石为城,东南面海。《地理新书》以为即古海州,其山之颠,为孔望山。就是说,古海州城在孔望山一带。今日我们所说的海州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梁天监11年(公元512年),是由当时的镇远将军马仙琕在今鼓楼以东所筑的土城,即海州“老城”,周长3里,设东西二门,东门已不存,西门即今鼓楼。

宋代在今鼓楼以西又筑土城,是为“新城”。南宋绍兴11年,大将张俊弃海州率民南下,下令毁海州城。绍兴32年,义军首领魏胜收复海州,又修城浚濠,并在城外筑城将白虎山围于城内,以御金兵。

元末,西城毁于兵火。明洪武 23 年(公元1390年),千户魏玉守海州时又将西城修复,并局部用砖围砌,将东西二城连为一体。原东门成为城中的钟鼓楼,后题额“镇远楼”。明永乐16年(公元1418年)千户殷轼环土城砌以砖石,城周长9里多、高二丈五尺、墙厚近二丈,并在城墙上筑女墙(即矮墙)共2496堞、兵舍28座;在东北二门外筑屏蔽城门的月城各1座;在东西北三门外各设桥1座;在西门北部筑水关等。4座城门:东门因近海曰镇海门,西门因面河曰通淮门,南门因对朐山曰朐阳门,北门因对临洪口曰临洪门。至此,十里城池固若金汤。

明嘉靖年间因倭寇人侵对城池又加以修建。先后有5任州官相继修葺,但均未就。至隆庆6年(公元1572年)知州郑复亨植倾补缺,历时10个月终使这一前后修了20年的工程告竣。此后,万历、天启年间为备倭警又对城池加固,并筑敌台9座,角楼4座,使城“屹然巩固”。

清顺治、康熙年间因受大水及大地震之灾,城圮十之六七,内外几无藩蔽。顺治初知州陈培基及其后多任州官皆有修葺之役。乾隆32年(公元1767年)州官对城墙又行修复并深浚护城河,河深五六尺、最宽处达41丈。并在护城河外筑土重成,东、东南面为三道重城。在南门建砖桥。嘉庆23年(公元1818年),知州师亮采对城池又行修建。后护城河渐淤塞,已无河形,只有东、北城河与新开甲子河相通。

民国年间,税警团驻海州时增辟新南门和新西门,并沿外城土岭铺环城沙石路与6门相通。1956 年起城墙被拆除,护城河被填平,尚有多处城墙城廊城河遗址可寻,海州古城池终成历史。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