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州文旅之声》| 第十八期

2023-02-15 17:40:19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人生当中的头等大事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首选这个答案:结婚。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诸多特色鲜明的结婚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风俗不断地进步和演化,但不管怎么演化、怎么融合,这些风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新人的祝福,对于未来的期待。

图片



人文养心——细说海州民俗

送房

崔月明
















过去,海州民间的婚礼规矩很多,如闹房,不管怎么闹,必须在一更时结束,接着要举行“送房”仪式。送房有点烛、请烛、请新郎、请新娘、喝交杯酒、送烛、送新人入洞房、撒帐、戳窗等九道程序,一般在五更前必须全部完成。

首先是点烛,也叫点长寿烛。这个长寿烛象征新郎新娘的寿命,如果不是自然燃尽,而是中途熄灭那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点烛时要特别注意,一般请专司点烛的人来点。点烛有两人,一人拿一支,先将花烛安放在烛台上,然后捧着烛台,借着长命灯的火点燃,长命灯是在新娘下轿进屋的时候点起的。点烛要先点新郎的上首烛,再点新娘的下首烛。一边点一边说喜话:“烛台两手拿,烛捻对灯花。灯花点花烛,花烛放光华。光华照新人,新人喜哈哈。哈哈情意合,意合生娃娃。”


点烛的同时,全面奶奶和搀轿童女在新房外间布置八仙桌,桌上摆六盘甜果,在两个大面(桌子的上首和下首)各摆两双筷子和两个酒杯。四个送房的童男分别坐在八仙桌的两个小面。待两位点烛人退出新房,全面奶奶便高喊一声:“请烛。”这时,由两位送房人到新房里,把两支点燃的长命烛请到八仙桌上,边请边说喜话:“红烛辉煌,请出洞房。新人对坐,宾客两旁。一边织女,一边牛郎。天宫月老,搭配成双。喝酒交杯,龙凤呈祥。”请烛及后面送烛时,两支花烛的位置不能放颠倒。

两位童男将花烛请到八仙桌上放好之后,另两位童男便进新房请新郎:“请新郎,出洞房,洞房花烛喜洋洋。今日喝杯交杯酒,明年必生状元郎。”新郎一听很高兴,便跟着送房人出来,站到八仙桌的上首。送房人再转身进新房请新娘:“新请娘,出洞房,如同织女会牛郎。牛郎已在河边站,织女快去会牛郎。”新娘不是一请就出去的,怕被别人笑话心急。有时请个十多次,送房人和新娘僵持住了,全面奶奶便出面拉个弯子,新娘也就顺着台阶下了。

新娘来到八仙桌前站在新郎的对面,四个童男轮流把新郎和新娘面前的酒杯斟满,并用红线连起来。全面奶奶宣布喝交杯酒,新郎新娘便同时举杯,每个喝半杯然后交换着喝,喝过之后,再端起另外一杯,与前一杯一样,喝一口后交换。现在婚礼上也还有喝交杯酒的仪式,但方式是新郎和新娘用右手各端一杯酒,手臂相挽将酒喝掉。

喝过交杯酒,把长寿烛和新郎和新娘一起送回新房:“新人花烛入洞房,新郎新娘喜洋洋。花烛照亮红罗帐,二人同入如鸳鸯。”新郎新娘由两位送房人扶入洞房,并肩站在床前,送房人便一起抓枣、栗、花生、桂圆等向床上帐子里和新娘的怀里撒,俗称“撒帐”。一边撒一边说喜话:“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等等。撒帐说的喜话最多,四个送房人轮流着说,要说大半个时辰。

撒帐结束后,送房人都退出,站到新房的窗外。过去的窗户没有玻璃,都是用一种红纸糊在上面,四个送房人将新娘陪嫁来的八双筷子,每人拿两双,戳穿窗户纸,掷到喜床上,俗称“戳窗”。边戳边就喜话:“手拿红漆筷,站在喜窗外。戳破红棂纸,当年生得快。”戳窗结束,要用筛子堵在喜窗上,下面用扫帚把筛子抵住。据说,筛子是千里眼,扫帚是辟邪棒,能挡住一切邪气。

旧时,戳窗之后,一些平辈兄弟还要躲在窗外,偷听新房里的动静,作为次日的笑料,俗称“听窗”。俗规必须有人听窗,且须听到房内二人说话,方准离开,否则,新人会生哑巴孩子。有时,三九严冬听窗人在外边冻急了,便高声相央,房内新人也只好敷衍几句了事。

乡愁养德——作家笔下的海州记忆

家乡,是一个平凡的词汇,然而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独特的记忆和情感,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景、一人一事……都包含了深深的眷恋和感悟。





板浦习俗“接下午”














作者:潘友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习俗。

善后河岸边的苏北老家海州千年古镇板浦,一直流传着一种习俗:“接下午。”

“接下午”,又称“吃下午。”老一辈人说:旧时海州板浦便是繁华富裕之地,人们小富则安,休闲之风甚盛,久而久之,便留下了“接下午”习俗。

“接下午”是板浦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人见面,总爱问:“吃过了吗?”而老家板浦人却问的是:你“接下午”了吗?作为一种问候,足可见板浦人对“接下午”的喜好。在板浦人谁家不“接下午”的话,准会被人笑话的。

板浦人对“接下午”十分看重。“接下午”是件风雅事。老家古镇上的人,都是很会享受的。每天下午,都要吃点“插酥小脆饼”,垫垫肚子。

在老家板浦小镇上制作“插酥小脆饼”的作坊,算起来,有近十家。最为出名的有两家,一家是空心街的王占雨王记,另一家是中大街陆玉祥陆记。这两家都是老字号,他们作坊制作的“插酥小脆饼”老少皆宜,地道、好吃,是小镇一绝,无人能及。

“插酥小脆饼”吃起来非常爽口,是“接下午”的最佳选择。买上一些“插酥小脆饼”,在凉粉摊上坐下,要一碗凉粉,就着“插酥小脆饼”,回味悠长。也可以约三五好友到皂角树下小聚,围着石桌,吃着“插酥小脆饼”,另外,再泡上一杯云台山“云雾茶”。吃饱后,抹抹嘴,讲讲板浦旧事,聊聊天,悠闲自得,活似神仙。享受古镇慢生活,不为名利而忙碌,不为世俗的杂务而烦琐……

我的童年是在老家度过的,对“接下午”有着深刻印象。记得小时候,我家“接下午”通常喜欢买空心街王占雨制作的“插酥小脆饼”。我的记忆中里,一天当中,我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下午三点钟,这是我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母亲对“接下午”的习俗更是虔诚。一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母亲就会照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毛钱纸票,对我唤一声说:“友国,快去空心街王占雨作坊买点‘插酥小脆饼’来,好‘接下午’!”我麻利的接过钱,点着头说:“好!”便撒腿朝外跑。

从我家到空心街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先从和平巷拐到砖井巷,再穿过东大街中段,往南拐,就到了空心街王占雨的作坊。王占雨的作坊前早已人头攒动,人们长龙似地挤在空匾前,等待“小脆饼”出炉。我站了将近个把小时的队,好不容易买到出炉的小脆饼,沿着青石板路回家,一家人坐在一起“接下午”,其乐融融。

后来长大了,为了稻粱谋,不得不远离老家。虽然老家已远,但老家“接下午”往事正浓。在思念老家的日子里,我常常用母亲从老家,寄来的插酥小脆饼“接下午”,以此来思念我的老家,慰籍乡愁。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