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旅之声》| 第二十二期
2023-02-21 17:46:52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在民间的习俗中,出了正月,年就算过完了。但一个重要的节日紧随正月的结束而来——“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许多人会脱口而出,但在海州民间,“二月二”的意义远不止此。



崔月明
传说二月二是土地老爷的生日。土地老爷是海州民间对土地神的俗称,又叫“土地佬”。他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称为“社神”。《公羊传》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清翟灏《通俗编•神鬼》也说:“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土地神的形象是一位身着长袍,手持拐杖,老态老钟的长者。
海州民间最崇拜土地老爷,也最信赖土地老爷,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到土地庙,或在自家的土地神龛前摆放供品,烧香磕头,点放鞭炮为他祝寿。
每个庄子也要集体搞一个大一点的祭祀活动,由庄头挨家挨户集款,在本庄的土地庙前临时搭建一个供台,将三个煮熟了的大猪头,装在大盘子里,摆在供台上。每个猪头的嘴上要抹上一点甜面酱,并插上三双红漆皮的筷子,前面放上三支香和三根剥了皮的大葱,用银酒杯斟满三杯酒。由庄上最有威望的人,一般都是族长,先点烛烧香,跪叩三个头。全庄的老老少少便跟在后面,跪成一片,再集体磕三个头。祈求土地老爷把好庄口,不要让恶鬼、虎狼进庄,保佑庄人平安,五谷丰登。然后,族长在每一个猪头上割一块肉,掐几根葱须,放到土地庙门前,再把杯中的酒全部浇上,叫做“破酒破菜”。这时,点燃鞭炮,仪式在鞭炮声中结束。

借助土地老爷生日的喜气,这一天人们许的心愿最灵验。早上天一亮,每一个家庭的主妇便将锅底的草木灰扒出来,装在一只小桶里准备好,再把家中所有的五谷杂粮每样都凑一点,放进一个小笆斗里,亲戚、邻里之间也互相交换或赠送一点,以增加品种。男主人在家里土地神龛前烧香磕头之后,便一手拎着小桶,一手拿着小铜勺,用草木灰在地上画圈,舀一勺画一个,从家前屋后到打谷场上,从路边到田旁,到处都是,叫做“围仓”。一个圆圈象征一个粮囤子,女主人端着小笆斗跟在后面,在每一个圈里撒上一点粮食,叫“填仓”。家里的小孩拿着瓦片,一个个地盖在“仓囤”上,防止粮食被鸡鸭牲畜吃掉。到了黄昏,再把每个仓囤里的粮食收回来,叫“收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首民谣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晚上,家家户户还要“撂火把”。就是用麦秸、高梁秆、芦苇等,扎成火把,让孩子们拿到田间地头,点燃往天上撂,一个烧完了,再点另一个,一般都准备十几个,一边撂一边高声喊:“火把火把琉璃灯,一棵秫秫打半升;火把火把琉璃灯,大小蝗虫都死清。”传说地里经火把一照,害虫就没有了。老年妇女则在家里“咒鼠”,手里拿着干瓢,用小木棒到处敲,边敲边咒道:“二月二,敲瓢碴,十个老鼠十个瞎。”
海州民间还有二月二带闺女的习俗,就是娘家要在这一天把出嫁的闺女带回来,吃顿荠菜饺子。二月二前后,春雷一响,龙就被惊醒了,带闺女回娘家,就是希望闺女在路上,能遇到腾飞之龙,受其感应,生个真龙天子。
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间田野、沟边绿地,总能看到一群一群的人们弯腰低头,四顾寻觅。这个时节,一种广泛生长于野地草间的美味吸引他们前来亲手采摘,欲罢不能。
作者:崔月明
“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筋拽拽。”这首民谣在海州家喻户晓。过去,人们过了元宵节,就巴望着二月二了。因为这个时候,田埂、路旁、山坡、溪边,到处冒出满眼新绿。并不单单是这新绿装扮了春天,更主要的是一丛丛一簇簇新绿的荠菜吸引着人们。每家每户只要家中有闲人,不管大人小孩,都提着篮子涌向郊外挑荠菜。
荠菜是一种野菜,为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嫩叶,别名很多,如枕头草、粽子菜、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地菜、上巳菜、护生草等等,种类甚多,嫩叶供食,海州一带就有好多种。常见的有阔叶型的形如小波菜,叶片伏地生长,植株较大,叶片基部有深裂缺刻,叶面平滑,叶色较绿。还有一种花叶型的,叶片伏地生长,植株中等,叶片羽状全裂,细碎,食用香味较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述:“荠有大小数种。小荠叶花茎扁,味美,其最细小者,名沙荠也。大荠科叶皆大,而味不及,其茎硬有毛者,名薪,味不甚佳。”海州一带的荠菜,生长在路边的那种叶细长、叶片像锯齿,个小。山坡上、田埂旁的个都大,叶片不但大而宽厚,而且特别得多,一棵抵上小荠菜十多棵。
荠菜属耐寒性蔬菜,是人们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之后见到的最早绿叶菜。过去没有大棚种植,整个冬天就吃储藏的大白菜和腌制的梅干菜、萝卜干。可想而知,吃到新鲜蔬菜是一种什么感觉,可能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要好吃。但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的人家就连那单一的大白菜都没有,荠菜可是救了不少人的命。
海州人找荠菜都说“挑”,不说“挖”。这个“挑”字非常准确形象,用的工具就是一把一指宽、前口磨得像刀口一样的小铲子,找到荠菜,一手用小铲子贴着荠菜根部地皮挑过去,另一只手顺势拿起放进篮子里,无须连根挖起。实际上“挑”这个动作也是很有技巧的,铲子挑下去,略带一点根就可以了,铲得太浅,不带一点根,荠菜的叶片全散落了。我小时候和大人去挑荠菜,开始不得要领,经常把荠菜铲碎了。
荠菜风味特殊,食用方法多样,可炒食、凉拌,也可作菜馅、菜羹。清代薛宝辰《素食说略》中说“荠菜为野上品,煮粥作斋,特为清永。以油炒之,颇清腴。再加水煨尤佳。荠菜以开红花叶深绿者为真,其与芥菜相似。叶微白,开白花者为白荠,不中食也。”海州人一般把第一次挑来的荠菜用来包饼,让小孩子痛痛快快地解一次馋。
海州人只吃二月里的荠菜,民谚道:“二月荠菜赛灵丹,三月荠菜扔一边。”到了三月里,除了有人家挑一些晒干作为药用,一般人家已经不吃了。荠菜种子含油 20%~30%,听说可用于制皂或油漆,但我没有见过有人家这么做过,可能做一块皂要好多荠菜种子油,采集起来太费工了。
近年来,每到春天,风和日丽的日子,总能看到城里人到海州郊外的山坡上、田野里去挑荠菜。我知道,现在的人们不是为了荠菜的美味,只是寻找当年挖荠菜的心情,享受和体会这样一个过程而已。

各位朋友,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 | 连云港广电广播传媒中心
连云港广电教育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