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车,从连云港解放路走向全国的靓丽风景

雷锋车,从连云港解放路走向全国的靓丽风景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说到解放路,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西至海州幸福广场,东至丁字路,全长10多里,一座长达百米的解放桥横跨于西盐河上,成为解放路上的经典标志。
连云港解放路从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一直到20世纪初,一直是港城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也珍藏着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而每天来往于连云港解放路上的雷锋车,就是珍藏着的靓丽风景。

在连云港市区最繁华地段龙河广场,矗立着一组雷锋车群雕:一位辫子姑娘双手紧握车把,身后平板车上坐着老人、孩子。还有几位车手或是搀扶着孕妇,或是手拎着包裹,她们步伐坚定,目光有神,面带微笑。这一组群雕展示的就是五十六年来,九代雷锋车手,免费帮助20多万乘客在解放路上火车站和汽车站之间运送行李的情景。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们风雨不辍,薪火相传,无私奉献,铸就了“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雷锋车”精神。

第一代雷锋车手朱秋霞讲述雷锋车组成立的原因:1963年,新浦汽车总站成立了长途汽车站女子服务班组,最开始是7名女工。为了响应全国“学雷锋”的热潮,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义务接送旅客,真诚服务群众。
“起初,我们没有运输工具,就用一根扁担,大家轮流着帮助旅客挑运行李,往返于新浦解放路。后来,站里为我们添置了一辆木制平板车。这两样简单的工具,我们班组把雷锋车一直拉到现在,我们要牢牢记住,不怕辛苦,把雷锋车一直拉下去。”
在新浦汽车总站的雷锋车事迹展览馆里,如今陈列着50多年来雷锋车运输工具,从扁担、平板车、三轮车到电动观光车,工具更新了,站房也日新月异,但是当初第一代雷锋车手所立下的“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承诺却始终如一。
连云港市民周益进感叹不已:“多少年了,从我年轻的时候,雷锋车就帮助我们。看着他们从平板车换到了电动车,每次到车站,看到她们特别的亲切。”
对于许多风尘仆仆的旅客来说,每天一早守候在火车站口免费帮助中转乘客运送行李的雷锋车组,是到达港城体验到的第一个温暖。
火车站客运员王大宏说:“我在这出站口干了20多年,每天都看到雷锋车从这里经过。”
就这条火车站与汽车站相距不到1公里的连云港解放路,作为第八代雷锋车手的黄丽丽已经来回走了10年。抵达汽车站,只是眨眼的功夫,乘客们都纷纷下车后,看着一位大妈带着沉重的行李,黄丽丽赶忙上前帮着提起行囊袋,陪着大妈走进售票大厅。
黄丽丽说:“我给您买票。等会儿我找钱给您,您稍微坐一下,好吧,在这等着,您把东西看好了。“
黄丽丽给大妈买好最早班次赶往临沭的车票,又托起行李带着大妈过安检。搀扶着她走上二楼的候车大厅,直到把老人送上即将出发的班车。轮流换班开雷锋车,纯粹是义务劳动。雷锋车手们还担负着发往18个省市的七百余班长途客车的检票和候车服务工作,56年来,车站先后有500多人担任雷锋车手。雷锋车组的车型换了九辆,人也换了九茬,累计帮助26万旅客运送行李22万余件。行程超过2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5圈多。
市民单新晨说:“我母亲,我,我儿子,我孙子都坐过雷锋车,我跟孙子讲你们要好好上学,今后你们有本事了,应该给雷锋车做奉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雷锋车组成员们发现,旅客们的精神状态也变了。最初那些年,旅客中外出打工的人很多,行李都是大布包和麻袋,里边儿装着被褥等各种生活用品。如今,商务出行、旅游探亲的人群多了,一个行李箱,一部手机就成了他们的标配。旅客们需要雷锋车组帮忙运的行李轻了,但是大家的要求也更高了。
为了加强与旅客的沟通,雷锋车手集中学习哑语和苏北鲁南地区的方言土语;为了讲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们围坐在在荣誉室里集体操练安全喊话等服务用语;为了练好出车和发车前的起抵指挥动作,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对着办公楼道内的穿衣镜反复练习,互相指正。
第九代雷锋车手戚芳菲说:“我们除了提供传统的服务以外,还设置了农民工绿色通道,增设了亲情的母婴室,手机充电设备等等。我们还和社会上的其他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不断地让雷锋精神传播得更远。”
在雷锋车带动下,连云港涌现出了雷锋公交、雷锋的士,建立了多个与雷锋车同行志愿服务站和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山海相拥造就了当地人宽广的胸怀与火热的性情,让“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成了很多连云港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中,在连云港解放路上,雷锋车组给南来北往的旅客们留下了一串串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代又一代的雷锋车手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朴素的真情和友善传递感动,把为旅客排忧解难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或许对于很多乘客来说,这只是连云港城市中一条普通的街道,但是雷锋车组却在这条解放路上走出了56年最不平凡的故事,也走出了一条紧握着雷锋精神的传承之路。
来源: 连云港FM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