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话的艺术——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2022-02-16 10:16:12

众所周知,心学是王阳明的重大理论成就,而当我读了《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经典传记后,除了对其身世和心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外,关注了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地方,即王阳明在心学理论系统诞生过程中,面对持异者时的说话艺术。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位智者,同样也是程朱理学的捍卫者,而阳明心学既是从理学中衍生而来,又有些难免与理学有些不同之处,因此,此种格格不入也同样反映在王阳明与父亲的言语交锋上,而在父为子纲的时代,阳明先生如何既不惹恼父亲,又坚持心中的真理呢?


一 直言善辩


何为直言善辩?其一为直。千年来的父系氏族的影响下,父亲成为家庭中的权威,难以撼动,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可以说避父亲如蛇蝎,而自小王阳明面对父亲的责备时便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气魄,不卑不亢,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在当今社会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当然反驳亦需要技巧,王阳明便常常用巧妙严谨的逻辑与孔孟等圣人之言让父亲哑口无言,如“圣人论”“四为说”,父亲王华信奉程朱理学,以孔孟之道应对,自然不会反驳了,否则便是在质疑自己,而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此时才十一岁,尚未至舞勺之年,便显出如此智慧,实在非同一般。


二 以退为进


王阳明少时曾呈递《帝国平安策》于其父,本以为能为平定京畿造反出谋划策,却不料遭到父亲冷眼,不过这次王阳明成熟冷静了许多,立刻躬身施礼,拿回文章。可他并不是退缩,而是回去修改,过了两天又呈递父亲升级版,这番态度虽然未能使平安策最终传到皇上的手中,但是也在打动父亲王华的同时,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父亲王华被儿子的举动打动,于是耐着性子指点儿子欠缺的政治平台和政治智慧,为王阳明今后的为官之路指明方向。


三 以己度人


若说王阳明与父亲的谈话是“劝解”,那在龙场是与仆人的对话可称为“劝服”。得知有同样流放的中原之人客死他乡,王阳明心中感慨万分,想前去埋葬他们,可是此去十分艰险,到处都是瘴疠之气,魑魅鬼怪,一般人万万不会为素不相识之人以身犯险,而王阳明此时若用与父亲争辩时的大道理恐怕难以说服二人,自然也不能强迫,于是他选择一种“柔辩”的方式,让仆人站在死者的角度,二者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生起悲悯之心,自愿与王阳明前去为命丧他乡的可怜人收殓尸体。这也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面对尤二姐的死,袭人哭的肝肠寸断,恰恰是因为她在尤二姐的身上想到“若宝玉将来娶个厉害的”自己的命运不也如二姐一样,油然而生彻骨的寒意。王阳明也正是懂得,只有去除隔岸观火的冷漠,才能感知他人的疾苦,从而生起悲悯之心,说服二位仆人,这种方式恰恰是对任何一个尚存本性的人都能奏效的良方。


阳明心学博大精深,今日仅就其中一点浅谈认识,以后还需要仔细研究其精神内涵。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黄李文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