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任话就业┃省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程雷:未来三年,全省“净增”残疾人就业5万人

2022-12-18 18:45:28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化了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保障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重视与关怀,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做好新形势下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残疾人就业工作事关广大残疾人能否真正融入社会,事关全省共同富裕成色。近期,我省出台了《江苏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正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稳定残疾人就业形势、稳定残疾人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促进就业服务水平提质“两稳两提”的题中之意,是支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成就自我理想与尊严的关键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4年,全省净增残疾人就业5万人”的目标。历来从宏观层面看,反映残疾人就业状况的常见指标是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各级残联对每年的主要任务指标设定目标值时也会将其设为指标之一。为什么会提出“净增”而不是“新增”,前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分析论证。



——就统计逻辑而言,它们的口径是不同的。“新增”为系统中显示报告期初处于未就业状况,报告期末处于已就业状况的人数;“净增”,则按报告期末就业人数与报告期初就业人数之差来统计,是实实在在的增加了就业人数。
——考虑到经济结构转型期间残疾人劳动力市场“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同时存在,以及就业年龄段结构变化的特征,“新增”就业人数未扣除报告期内新增失业人员,而“净增”就业人数则考虑了“就业消失”的因素单看“新增”指标,它能反映出的是残疾人就业状况的某个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得到较为乐观的结论。“新增”“净增”需要结合在一起来看,才能更客观的反映就业形势,才更能为科学、全面分析判断全省残疾人就业形势提供参考。


——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基本实现蓬勃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巨大转变,但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仍很突出全省就业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于以上认识,在全国率先提出“净增”这一概念,对未来三年乃至更长时期做好我省残疾人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标新要求,聚焦新任务,各地要认真调查残疾人就业状况,紧密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确保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图片
——树立优先导向,促进就业政策贯穿全过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双优先”理念,推进落实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关于转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通知》,落实好一系列涉及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税收优惠、就业服务规范、残保金减免及补贴奖励等政策文件,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
图片


——健全服务体系,持续发力稳岗拓岗促就业。坚持把开发更多更有质量的就业岗位作为第一要务,深入推进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自主性就业等多层次、多渠道就业。稳就业的关键是稳岗位,大力开展在岗、转岗、晋级等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竞争力。将有就业培训需求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残疾人纳入重点就业服务对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合理引导用人单位招聘用工和残疾人求职择业,提升供需匹配效率,使就业增收的路径拓得更宽。


图片


——用好数据平台,探索打造科学精细的研判决策体系。基于全国实名制就业培训系统,强化数据挖掘和信息利用,拓宽残疾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失业动态监测、供求分析和就业创业政策评估等应用场景。始终坚守数据质量第一原则,加大数据更新力度,确保数据质量。衔接好按比例就业联网认证“跨省通办”系统,加强系统之间的比对,加快与人社、税务等部门建立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共同做好省市县(区)三级数据比对核查,为科学决策、工作督查、政策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着时代发展,残疾人就业需求从“好就业”升级为“就好业”。服务跟着需求走,各地要携手同心、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坚持“就业+培训”一体化布局,聚焦服务困难残疾人、农村残疾人、盲人和残疾人大学生“四类重点群体”,调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四方力量”,在健全覆盖城乡各类残疾人服务体系方面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就业服务水平“两项提升”,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力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连云港市残疾人联合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