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人民公仆 需要读好人生的“无字书”
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我们更应该细读、品味、读懂如何融入人民群众的“无字书”,这部书中藏着意蕴深厚的人情事理。与“有字书”的读法不同,“无字书”要用心读,“事事留心皆学问”;要用情感读,读出温度才能读出深度。习近平同志强调,“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实践”与“人民”,都是干部们的“无字师”。只有常读无字书,会读无字书,读懂无字书,就能更好地发挥主心骨作用,把“为幸福而奋斗”的智慧和力量组织起来。
读人,就是读情感,读懂沧桑就能读出诉求、读出困难。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对“美好生活”发出的诉求和呼应。人与人不仅面貌不同,内心也不同,再往深处读,过往不同,追求也不同,但其间既有泾渭分明的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读人就是用自己苦辣酸甜、悲欢离合等情感去体验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读出人生的沧桑、差别与艰难,就不难与“别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别人的诉求也就是你的诉求,他们的困难也就成了你的困难。先有情感的沟通,后有语言的表达。“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才能“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否则,陌生的人,隔膜的人,“井水不犯河水”的人,是无法沟通理解并开展工作的。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我们还要避免“熟悉的陌生人”。读人,是为了把“人”的工作做得更好。
读事,就是读生活,读懂细节就能读出忧乐、读出办法。同一种办法有时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同一个问题有时又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经验的干部常讲“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是活学活用实事求事的生动体现。读事,其实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情节更好地去读懂一个“人”。党员干部面对群众的困难,大多数时候是些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看似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但正是这些鸡毛蒜皮、零零散散的小事构成了普通人的生活全部。如果哪一件事办不成或者不顺心,琐事小事也就成了影响生活的大事和难事。对于群众,党员干部或许用不着讲“大道理”,你不嫌弃群众递过来的廉价香烟,或者真正关心“粮食和蔬菜”,群众就不把你当“外人”,就能跟你掏心窝子讲真话讲实话。倘若你“高高在下”“官腔官调”,群众就感觉你虚情假意,对你敬而远之。
读理,就是读态度,读懂立场就能读出信任、读出力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当问题之“结”越拽越紧的时候,当有的干部抱怨群众“不讲理”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反思藏在“理”背后的“利”。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理”与“非理”,不是高高在上地用“权力”说“官话”,或者用“法律”说“套话”甚至“狠话”,而是脚踏实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真话、实话。道理不在于如何讲,而在于如何做。“我讲你听”式的说教,远不如“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式的引领。“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焦裕禄走访贫困户,握着老大爷的手说:“我是你的儿子”“是毛主席让我来看你老人家的”。肺腑之言,亲切温暖,人民公仆为人民,还有什么力量不能激发不能凝聚呢?(方文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