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美丽新世界

2021-05-22 12:20:14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是粮食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基本要素,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保护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方面,我国肩负着重担,起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林业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中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在过去10年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这些显著成就,不仅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令人忧心: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保护物种和生态环境的20个目标多数未能达成。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的退化正以种种惨痛方式向人类敲响警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万物和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处共存的理念,惠泽中华至今。从中,我们不难找到破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退化的方法和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面对危机与挑战,世界各国,要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启示人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世界各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就一定能够携手迎来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第五燕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