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厚植幸福底
10月21日,南京市雨花台区菊花小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进行路牙修复、路面平整等施工。尽管这个老旧小区出新工程还在施工中,但眼下车辆停放有序了,干扰正常生活的树木被移走了,浅咖色的建筑外立面清新雅致……“现在环境清爽了,等道路沥青铺好、小广场建好,小区就像新小区一样。”在这里住了近30年的居民陈克秀说。
安居乐业一直是广大国民朴素的幸福愿景。菊花小区之变是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陈克秀老人直白地道出了老旧小区改造带给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深入推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厚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底色,生动彰显了初心使命的厚重成色。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传递政策暖意。推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党中央部署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这一改善民众居住环境条件的政策举措,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心系群众冷暖的为民、爱民情怀。民有所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针对一些老旧小区环境脏乱,停车难、下楼难、无活动场所等居住痛点,江苏各地持续展开改造,想方设法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短板,努力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在过去的五年里改造6000多个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面积约2亿平方米,惠及居民超600万人,投入力度之大、变化之显著,广大群众有目共睹、感同身受,也最能体味到党的温暖和政策的温度。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展现担当作为。推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既能够使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又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又是一个牵涉面广、投入量大并有着不小实施难度的大工程,考验政府谋发展、惠民生的智慧和能力。各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因地制宜、因势而为,推出改造“清单”,变“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为“自下而上”的群众主动参与,多渠道、全过程征求居民意见,小区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让居民“点单”,由居民说了算。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以可持续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以迎难而进、务实作为赢得群众普遍赞赏。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厚植幸福底色。居住条件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参考,也是检验小康成色的重要指标,更直接影响着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关乎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江苏推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实践,既重“面子”更重“里子”,既重改造项目推进力度、进度,更重建立长效机制,将“住有宜居”纳入“十四五”规划同步推进实施,致力于建成一批住房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的美丽宜居住区,契合了人民群众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全省上下接续奋斗、团结拼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热情。(秋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