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更好惠及社会公众
据报道,在抖音上搜索博物馆、美术馆等关键词,会发现除“自带流量”的顶尖文博和展览机构外,不少相关机构官方账号粉丝数量寥寥,大量此类机构账号的粉丝只有数百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的最主要功能是什么?早在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就定义博物馆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由此可见,教育是其首要功能。发挥馆藏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把藏品内涵挖掘出来,通过藏品叙述历史,提供给社会大众,才是博物馆存在的核心价值。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谈及博物馆,多关注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等等。大量博物馆尤其是公立博物馆,除了高昂的藏品收藏费用,一般运营经费并不存在问题,这跟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靠门票收入来解决运营经费问题有很大不同。因此,突出其面向社会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显重要。在线下利用各种活动方式,开展博物馆教育的同时,如何利用互联网,面向公众,把文物展示好、阐释好,让文物“活起来”,也是一门必修课。
现在,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短视频早已超越泛娱乐概念,成为包括知识分享、政策传达和社交的平台。短视频,因其时间短,内容视频形式呈现,就要上“干货”,吸引人,提高用户体验。去年,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珍品纷纷亮相,由馆长或专家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文物的故事和价值,迅速走红网络,收获了一波文博“铁粉”。这也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网络教育的浓厚兴趣和旺盛需求。
与此相较,在这方面,更多博物馆的网上表现则差强人意。其原因,固然与内容表达与形式选择有关。文博机构线上转型主要还是以线上课程、沙龙讲座等形式出现,虽然用了互联网这一当下最先进、最迅捷的工具手段,但是选择了最古板、最学术的表达方式。这对于绝大多数并无专业研究必要的公众来说,自然是拒人千里之外了。毫无用户意识,无视用户体验,是其症结所在。而在深层,则是文博机构的教育理念问题。主要表征是,一些博物馆、美术馆认为维持现有线下流量已足够,一些文博机构则仍对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持观望态度。
让藏品走出“深闺”,“活”在网上,更好普惠公众,助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至少可从两方面作为。一者,突出“传统与当代的融合,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学习与休闲的融合”,加强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网络为载体,以受众为中心,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二者,不妨把包括短视频账号活跃度、粉丝数在内的文博机构在线教育状况,纳入政府文博管理部门绩效考评的范畴,倒逼文博机构更积极主动地履行其担负的公共文化的教育传播责任。(茅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