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族之“根”,共享文明之“果”
7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他指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神州大地,巍巍中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文明,是国家发展的“根”之所在,是民族复兴的“魂”之所依,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纵观历史,中华文明以色彩斑斓的丝绸瓷器、芳香透齿的茶叶香料、宏伟壮丽的宫殿楼宇、妙笔生趣的水墨留白等形式展现于世人眼前,也以雄浑瑰丽的诗词歌赋、娇俏温柔的吴侬软语、婉转细腻的戏剧小曲、悠扬悦耳的琵琶古筝等形式流传于天地之间。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滚滚历史长河的激荡中历久弥新,在漫漫岁月洪流的奔腾中绵延闪耀,记录了中华民族奠基立业、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交织交融、一脉相承的历史实践,涵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
文明的传承是创新的根与茎,文明的创新是传承的花和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透过历史的眼眸,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魏晋道教兴起、隋唐佛教宗派林立、宋明理学存理去欲,中国传统思想正是在一次次碰撞中迸发活力;辞藻华丽的楚辞汉赋、豪放飘逸的唐诗三百、婉约缠绵的宋词元曲、奇谈志怪的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学正是在一次次演变中欣欣向荣;殷商象形甲骨、秦朝小篆正统、汉代简帛朱墨、唐宋法意之别、清代碑帖之争,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在一次次更迭中百花齐放。科技变革的高潮迭起,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没落消逝,一部《百鸟朝凤》说不尽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困顿,一首《匠心》唱不完非遗文化传承守护的期盼。面对时代浪潮的汹涌澎湃,我们既要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也要在多元创新的前沿变革,用情怀传承古法,用理想融合技艺,以时代的肥料滋养中华文明的根脉,让古老的文明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走入大众生活。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展现精神风貌、彰显智慧力量的重要窗口,《功夫熊猫》的爆火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底蕴,《花木兰》的翻拍歌颂了中华儿女的道德品质,《中国的宝藏》的出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我们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不仅要发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精髓,更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文明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以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独具魅力的大国气派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宽广的胸襟、包容的态度、开放的情怀,才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当今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我们更要“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在尊重和理解中加强交流,在对话和交融中实现互补,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借鉴,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王舒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