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作“隐绩”为更优消费市场环境夯牢群众基础

2024-03-17 11:31:12

中国江苏网3月16日报道,为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月15日,省消保委、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江苏省“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直播活动。


一年一度的315,触动亿万消费者紧张神经。假防火玻璃和灭不了火的灭火器、梅菜扣肉原料竟是槽头肉、5万多一瓶的听花酒国际专利未被认定、令人不安的宝马传动轴异响……3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违法侵权行为。


查封“地下工厂”、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打击消费领域违法犯罪,很容易得到舆论关注、获得群众称赞,是容易出彩的“显绩”;相比而言,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督促实体店落实无理由退货、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信息等,则是不十分起眼、默默而为的“隐绩”。社会公众在关注考量地方消费环境时,“显绩”很容易被注意到;殊不知“隐绩”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发挥消费者的积极作用上,做好“隐绩”有时候显得更为有用。


在被央视曝光的产品和企业名单中,江苏“榜上无名”。在体现打假的“显绩”方面“榜上无名”,对于江苏人民群众、也就是广大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件好事。没有制假售假大案发生,这从侧面表明,江苏搞好了“隐绩”工作,让群众消费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央视曝光名单中“榜上无名”,是全省上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结果;持续抓好“隐绩”,促进江苏良好消费市场环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据介绍,江苏今年315主题活动,采取“云直播+图文视频+网络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发布10件2023年度全省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其中一则典型案例,是30余名外地消费者租用了常州某公司共享充电宝,归还充电宝时却被告知,已开通包月服务,除了支付充电费用外、99元押金直接转换为了会员费……当地消协经过核查调解,认定涉事公司存在服务约定不明显、隐藏消费陷阱、捆绑默认开通会员等情况,依法依规督促其解除包月服务、退还押金,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以群众身边“真人真事”案例,引导消费者提升维权意识、掌握维权程序方法,就属于“不好看”但是“真实用”的“隐绩”工作。向消费者讲授维权常识,文字不好描述、画面不好体现,看似“出彩点”不多,但却让消费者倍感“解渴”,“真刀真枪”维权当中就直接管用。


站在消费者角度,看看哪些是容易掉进去的“坑”,试试怎么炼出辨真识假的“火眼金睛”,想想一旦上当受骗如何依法维权……把工作精力从争取场面上“出彩”、朝有助消费者实用上多作倾斜。到群众身边多作“隐绩”文章,多从细枝末节入手,帮助群众不断提升科学理性消费素养,为消费市场营造更优环境夯牢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连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