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须算好节俭“经济账”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记者近期调研却发现,个别地方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上搞形式主义,出现令干部群众诟病的“假节俭真浪费”苗头。受访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表示,“冗长”流程手续、“机械”执行政策等是产生“假节俭真浪费”苗头的重要“推手”,建议秉承实事求是精神,多措并举将厉行勤俭节约落在实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过“紧日子”是应对当前财政紧平衡状态的必要之举,并不意味财政宽裕的环境就不需要过紧日子,一个大国行稳致远离不开节俭,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也离不开节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一种“省小钱、花大钱”的“伪节俭”,看似是为了省钱,但是从账目反映出来的是,花了更多的钱,是一种真浪费,过“紧日子”,避免“假节俭真浪费”就要算好“经济账”。
过“紧日子”,关键在“务实”。节俭,是为了更好地省钱,要真正地做到实处,就要避免“拍脑袋”。据报道,有单位因倡导节俭、坐飞机要走流程,建议办完事的员工多住一晚火车返回,不仅耗费了更多的时间,还花费了更多的钱;单位“跑不动”的电脑,降低工作效率,耽误群众办事;有“高龄”公务车频繁维修,维修费用较高;有高位办公楼反复“加固”、甚至“闲置”,采取“租房”办公……在一笔笔支出的背后,看似是为了节省,但是细水长流下反而造成了更大支出,反而造成了浪费。过“紧日子”,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立足长远,要算时间、人工、物力等多种成本,才能找到最节省的办法。
过“紧日子”,关键在“灵活”。看似省钱,最终却花费更多的钱,这种“假节俭、真浪费”的背后,往往都是“按规定办事”的理由,从根本上而言是缺乏改革的勇气,缺乏真正的担当作为,面对这些“伪节俭”,要敢于提意见、提建议,才能在不断优化中,实现“真节俭”。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老规则”和当前实际“脱节”,过“紧日子”要有现代化的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善于“灵活”办事,少一些繁琐手续、冗长流程、机械执行,多一些简单办、快捷办、高效办,既能防止花钱大手大脚,也能减少铺张浪费,让每一笔支出都是必要的、有效的。
过“紧日子”,关键在“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过“紧日子”的办法好想,要真正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掷地有声,关键在落实。过度节俭、错误节俭,反而是一种浪费,做好节俭,必须用对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把节俭理念融于心践于行,着力追求效益最大化,才能真正地把反对铺张浪费做到位;另一方面,增强责任意识,避免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怕担责的精致利己主义出现,勇于负责,对“冗长”流程手续、“机械”执行政策说“不”,及时遏制“假节俭、真浪费”苗头问题。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让过“紧日子”成为一种常态,要发挥制度优势,引导大家把“规矩”放在心中,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善于“花小钱、办大事”,让账目上的数据真“降”,传好勤俭节约传家宝。(文/李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