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货”助力“新农人”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销售薯苗1500多万株,收入200多万元。”袁起,是江苏徐州贾汪区的一位“新农人”,2006年大学毕业后回乡流转土地,种甘薯,做研发,利用互联网开拓市场。去年底,他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是“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和“主力军”。事实证明,哪里的“新农人”扎堆,哪里的乡村振兴就风生水起大有起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培育起一支“新农人”队伍;而培育“新农人”队伍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优质产业,让“新农人”安心扎根大展宏图。袁起2006年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几年间成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就是抓住了鲜食甘薯产业新赛道机遇,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自己的创业梦想在乡村生了根、发了芽。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持续出台“真金白银”政策措施,吸引创业者返乡回村逐梦“淘金”。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民工、退役军人回到乡村,这给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带来了新契机。但是,让返乡创业者成为“新农人”,对于基层乡镇、村社来说,不能仅仅停留于签了招商引资合同、完成了土地流转协议;而是要有管用、实用措施,帮助创业者选定产业赛道、绘好发展蓝图,有贴心服务让初到乡村的创业者克服“水土不服”,尽快放开手脚大胆干。
在江苏徐州贾汪区,像袁起这样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何以集聚成势?立足家乡土地、用好乡村资源的创业者,他们有敢拼敢闯热情、胸怀乡土情怀,固然是重要的主观能动性因素。而当地为创业者送上的配套服务,同样不容忽略。有实打实的措施助其发展产业,这对创业者坚定信心深耕“三农”尤为重要。贷款不够,村民同意先承包下土地种植,有了收成后再付租金;为了克服甘薯生产劳动强度高、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与专业的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达成合作,引进从种到收全流程机械设备;从徐州农科院引进15个新品种、进行立体栽培,解决了品种单一、价值不高难题……既有国家政策将创业者“扶上马”,又有地方的良好配套服务“送一程”,“新农人”当然更有信心在广袤乡村大地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在徐州贾汪区,袁起等“新农人”拉起的“甘薯产业链”,形成种苗甘薯、叶菜甘薯、鲜食甘薯、休闲食品和甘薯生产社会化服务五个产业板块,带动薯农超1万户,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560余人;4年前回到家乡的宋超,选择“新农人主播”赛道电商带货汴塘煎饼、塔山秋爽梨、耿集草莓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里说的“网”,不只是在招引业主时积极表现出“网”的动作姿态;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拿出针对性举措,及时有效破解难题,助“三农”创业者从“菜鸟”成长为“新农人”。有实打实的“干货”助力,让“新农人”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连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