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在“细”和“勤”上下功夫,让群众对防汛抗旱更加放心托底
近期,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各地各部门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全面加强灾害防范应对,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气象部门及早发布暴雨、高温预警,提供精准气象预报,调用飞机增雨作业;水利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形势,逐河流、逐关键点滚动开展洪水预报;农业部门、应急部门调剂调运应急防汛抗旱物资……如果仅从理论逻辑上看,随着防汛抗旱科技应用的日益丰富和成熟,以及物资设施的持续完善,普通的暴雨或干旱本不应造成太大的影响或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然而,有些地方的防汛抗旱成效却表现得事与愿违;有些地区即便旱情不长或雨量不大,也导致了群众生产生活的不便,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员伤亡。
自上而下的防汛抗旱应急机制如此健全,各种各类防汛抗旱设施设备如此完备,为啥还是有干旱没抗好、汛情没防住的“漏网之鱼”?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病因”,在“细”上没较真、在“勤”上没过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往往是工作中的一条条小小的“缝隙”,就可能导致千辛万苦的防汛抗旱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是风调雨顺的良好气候条件,也要作好未雨绸缪的打算、时刻绷紧防汛抗旱之弦。如今正是南方持续强降雨、北方部分地区旱情焦灼的关键时候,无疑更是需要在“细”字上较真发力,摒弃“应该问题不大”、“没啥大不了”的主观侥幸,细之又细查找发现各种疏忽。既要将防汛抗旱的警醒敏感意识,层层传递到基层一线细微末梢;而不是搞层层衰减,上面很重视、中间假装重视、下面无动于衷。同时,需要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带领一级实施,把防汛抗旱的技术细节逐层落实到应急救灾的前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应付,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操作时却手忙脚乱。
另一方面,就是在“勤”字上过硬,越是在防汛抗旱关键时候,越是不能允许“人”这个关键因素,因懈怠、偷懒等原因犯下“低级错误”。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广泛运用,防汛抗旱提质增效跑出了“加速度”。但是,面对现代科技技术带来的便捷,有的人却在防汛抗旱当中过于依赖技术,习惯于在电话上对各种方案讨论来讨论去,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将文件或数据传过来传过去,就是疏于亲身去一线、懒于到现场求证;还有的人安排部署头头是道、井井有条,然而误将“安排了”当成“落实了”,会上安排部署不少、实地检查督促不多……很显然,上述诸般情形中的“懒”与“疏”,在防汛抗旱当中是很不适宜出现的。
无论是完善预案、巡查水位、紧急疏散,还是水源调度、抗旱播种、抗旱保苗,防汛与抗旱的每一个环节都当紧盯“细”处发力,每一次防汛与抗旱都当真切“勤”到实处。多在“细”和“勤”上下功夫,我们的防汛抗旱工作就能取得更多实效,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托底。(连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