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剧何以绽放“新”华彩?
今年是苏州昆剧院创排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搬上舞台20周年。5月起,这部戏开启巡演,已在10多个城市演出。这场全本长达9个小时的大戏,在过去20年间火遍大江南北,并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一次在国外演出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
作为中国四大戏曲之一,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昆剧曾一度面临观众老化和传承断裂的困境。古老的传统艺术如何在年轻一代中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大挑战。然而,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引起轰动,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昆曲热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能够光彩夺目?
首先是因为,“老”昆剧赶上了新时代。回望百年前,为了让昆曲的“火种”留下来,一群热心人士于1921年成立了昆曲传习所,招募年轻学子学艺。但是社会经济的衰退,使得传统文化不被重视,昆曲学习者寥寥无几,队伍青黄不接;有时辛辛苦苦排一出剧,根本没有资金将其搬上舞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昆曲的保护和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创新艺术表达形式。这些努力使得“老”昆剧在传统中融入了新的生命力,并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魅力。
昆剧之所以能与时俱进焕发“新”华彩,关键在于它敢于创新,同时又深刻尊重传统。江苏在传承昆剧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人”关键因素,成功培养了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剧不仅选择与角色年龄相仿的年轻演员主演,更在服装和舞台设计上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用现代审美解读传统元素,使得传统昆曲在保留艺术精髓的同时,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尤其是极大地增强了年轻观众的观赏体验。苏州昆剧院通过建立传习所,培养年轻演员,使这些“小兰花”在舞台上展现的青春活力和深厚的昆剧情感,成功吸引感染了更多年轻观众,促进昆剧与年轻一代建立起新的情感连接。
“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古老的昆剧也在推广上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让昆剧的美丽与魅力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展示。通过年轻人常用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门艺术,继而走进剧场,亲身体验昆剧的独特魅力。从美国到英国,再到希腊,昆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观众的极大赞誉。全球观众的掌声,是对昆剧艺术价值的肯定,鼓舞助推中国传统文化大大方方“走出去”。
昆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优秀作品不断在舞台上展现。在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林冲》作为开幕大戏,台上朝气蓬勃、台下掌声热烈,“风雪山神庙”视频片段在网络上吸引了280多万人次观看,点赞量达12万。这是昆剧走向复兴的生动见证,也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缩影。百年前,昆曲传习所的创始人告诫学童:“往前走吧,前面有你们的舞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一代代昆剧人薪火相传,昆剧以更加青春的面貌,拥抱新时代、绽放新华彩。(连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