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探寻“何以中国”,展现“千年运河”生机活力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6月22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正式启动,沿线省市主流媒体、新闻记者,从“原点”城市扬州出发,组成运河“寻宝联盟”,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共同推出“国宝里的大运河”全媒体报道。在古老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探寻“何以中国”,让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脱颖而出,不仅能进一步体现大运河保护成绩、展示运河非遗文化活动价值,对于更好地讲好运河故事、赓续大运河文脉、传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穿越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10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天,承载着新时代新文化,“千年运河”生生不息,迸发出新的活力。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必将更加坚定增强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大运河,就是保护好中国多个时期文化、经济活动的载体。过去十年时间,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这条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出生机,同时,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也得到充分开发,吸引大量游客,不断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十年为一个崭新的新起点,探寻“何以中国”,不断深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中华民族就能拥有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水波涟涟,滋养文化,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一首读不完的诗。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大运河拥有河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各级各类遗存超1200处,水工设施等重要代表性遗存368处,构成了一条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十年辛勤耕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和更深入地挖掘,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如今,在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探寻“何以中国”,不断聆听到历史的回声,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脉搏”,以更加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把“千年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流动的运河,延绵的文化,传承的遗产。”大运河这条绵延千里的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串起了沿线省市的“运河情”,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蕴藏着“何以中国”的答案。新的奋斗起点上,在“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把“千年运河”的生机活力“全景式”展现出来,持续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让“何以中国”的答案愈发清晰,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就一定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精神力量!(苏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