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港城的耐盐碱水稻
22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很多市民朋友在缅怀的同时可能还不知道,目前我市农科院培育的多个水稻品种正是通过和袁隆平团队合作,实现了盐碱地变良田的美好愿景。
刘艳是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室的副主任,25号上午,她与其他同事一起,来到实验室进行水稻新品种培育。您别看这些水稻的秧苗看起来娇小柔弱,其中却倾注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而其中的耐盐碱水稻,更是离不开袁隆平团队的技术支持。
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刘艳介绍到最早接触到袁老的研究团队是在2016年,他在青岛成立海水稻研发中心,随后就与十几家科研单位、企业,成立了国家耐盐碱水稻联合体,我们连云港市农科院也是参加单位之一。2017年,我们徐院长还和袁老汇报了我们这边耐盐碱水稻的情况,也得到了他的肯定。
在盐碱地里种水稻,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研究实践,有了袁隆平的鼓励,港城的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自从2017年以来,我市农科院与袁隆平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在耐盐碱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盐碱地荒滩变良田的美好愿景。
资料图:在袁隆平团队的大力支持以及连云港本地专家的艰苦努力下,盐碱地上长出真正的“海水稻”
“耐盐碱水稻,比如说我们盐田育1号、2号,今年是2021年,提交了国家的申请,即将通过审定。但是袁老没有看到这一幕,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遗憾。我们现在口粮不成问题,温饱不是最大问题的时候,他能提出这一梦想,说明他的眼界扩展到了我们没有接触到的一个领域,如果真的开发出来的话,对增加我国后备耕地的面积,是无法想象的。”刘艳说。
不仅是“耐盐碱水稻”,2018年,袁隆平团队的超级杂交水稻“湘两优900”也在东海县试种成功,亩产量达到了1000公斤。此外,袁隆平团队还在我市其他县区开展过水稻试种研究,留下诸多宝贵数据和成果。
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 刘艳:袁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们作为年轻一辈的水稻科技人员,我们会永远铭记他对我们精神上的引领和实践的指导,我们为和袁老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而骄傲,袁老,一路走好。
编辑丨陈思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新闻频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