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阅美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十五章 情倾海师,不待扬鞭自奋蹄(第一篇)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十五章 情倾海师,不待扬鞭自奋蹄 第一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这个句子本意是写归隐,可是用在郇华民迫切想要回到海师的情感上,也是再贴切不过了。
1965年国庆节一过,郇华民就迫不及待地与朱崇芹到海师报到了。
太熟悉了呀,还没进校门,远远地看那些房子那些树的轮廓,好像和7年前一个样子呢。郇华民忍不住加快了脚步。
“郇校长、朱老师,你们来了呀!”校门口传达室老同志笑眯眯地:“我这就告诉桑校长去!”
“不用,你忙你的。”郇华民摆摆手,呼吸着海师校园里掺杂着众多植物芬芳的秋风,心里一下子舒畅了起来。已经上课了,院子里静静的,他放眼望一望气象更加氤氲的校园,径直往办公楼走去。
桃树李子银杏雪松们,梅兰竹菊海棠花儿们,你们好啊!
办公楼、大小食堂、教室、宿舍,你们好啊!
老同事、老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好啊!
两个人想和海师的一切都问好,这里,有他们的10年,有他们辛勤的汗水,也有他们曲折的爱情和悲喜交加的人生啊!
在桑淑尊的办公室,两位老朋友热情相拥。
“老校长,你真的回来了?”
“我回来了,你欢迎不?”
“不欢迎,你咋的?你就回市委去?哈哈我们两个憨老头又到一起了!哈哈……“
“哈哈……你就是赶我,我也不走啦!”
“老校长,要不,你还坐这儿,我到隔壁去。”
“嗨,老桑,你别想好事。我回海师来就是想图个轻松。过两年,我就在这儿养老啦!”
“好,好,我也在这儿退休养老,咱们早上一起爬石棚山练腿脚,下午一起到蔷薇河边钓鱼练气功,怎么样?”
“好呀,就怕到时候你跑不过我。”
“到时候谁的腿脚利索,还不知道呢!出水才看两腿泥嘞!”
……
朱崇芹笑着,看着亲爱的丈夫难得的说笑。郇华民是个寡言的人,他今儿个是真高兴。他向桑淑尊明确了自己给他当助手,像从前一样和师生们锻炼在一起的愿望,他不无感慨地说:“一个搞教育的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浑身上下,哪儿都不舒服呀!”
“还鱼儿水的,我看你呀,就是个起早贪黑干革命的操劳命!”朱崇芹一句话,把郇华民和桑淑尊都说笑了。
郇华民回校任职的消息在校园里传开,老同事们都跑到办公楼上来了:
“老校长,桑校长没少把你挂在嘴边,果然把你念叨来了!”
“郇校长、朱老师,你们回来了,真好!”
……
一阵阵笑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郇华民和朱崇芹像游子回到了故乡。“老桑啊,还有空房子吧,我要搬回来!”
“有!没有给你现腾也不能耽误你杀回来!”
“哈哈哈哈……”笑声惊飞了楼前小竹林里的鸟雀,它们又把郇校长回来的消息带给了桃树、梧桐和紫藤……
郇华民坦坦荡荡、乐此不疲地当起了副校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7年一晃,学生是全部换新了;老师们呢,大多数都是老同志啊。郇华民回到海师最初的日子,一边走访老同事,一边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真是舒畅呀!叙旧时有无限的情谊在荡漾,展望时有不尽的希望在眼前。特别是刘瑞峰、徐晓非、梁璆、黄荔岑、张国华、孔继昇、常润鼎等老同事,一见面就拉着郇华民的手说个不停;那些在他培养下成长的青年教师,也都成熟干练起来。看见老校长回来,摸空找老校长聊聊,既是汇报也是亲近。他仍然去巡课,教室里,老师在侃侃而谈,他呢,轻轻地从教室外边走过,听老师的讲课,看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是极好的;他也还会去食堂,看同学们排着队整齐划一的样子,想到这样的学生将来做了教师,一定也是有规矩有能力,脸上就不禁有了笑容;他仍然会每天早上和下午去操场两趟,看同学们出操;也还会去宿舍,摸摸同学们的被子潮不潮,对他们挂成一条线的毛巾、叠成豆腐块的被子点点头……
1965年郇华民夫妇(后排左二、前排左一)再回海师与部分师生登锦屏山
1966年春天,桑淑尊和郇华民、刘瑞峰商议,按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拟定了三年级与二年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小学,结合生产劳动的实习计划。
4月中旬,60岁的郇华民坚决要求随师三班同学去朝阳公社山区小学实习,与同学们同吃同住。
桑淑尊一再劝说:“老郇,你年纪大,莫去了,让年轻点的老师陪着就行……”
郇华民摇摇头:“年轻老师有他们的任务;再说,学生在哪我在哪,我与学生同吃同住的习惯,保持了40年了,咋改?”
“可是农村条件差,你身体——”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我身体没事,骨头硬着呢!”
实习时间45天,郇华民带着学生们练备课、练讲课、练板书、练作业,课是一起上的,基本功是逐项研讨的,在一项一项有针对性的实践中,同学们在进步,郇华民也在思考。从春光明媚到夏木成荫,郇华民积攒下许多想法,准备回到海师与老桑商量,师范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指挥棒啊。可6月初,郇华民带领师生刚回到海师,就发现不对劲儿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还很年轻,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在探索中走了弯路,在成长中经受挫折,在磨难中经受考验。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连云港市和全国各地一样,厄运难逃。
海师的校园里,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起来。
郇华民和同校的一二十个“牛鬼蛇神”被戴上高帽,挂上木牌,每天从学校的木工房出发,到学校大礼堂的批斗会上或者海州百货大楼前站街亮相。人们时而愤怒,时而戏谑,时而义正词严,又时而哄堂大笑;郇华民、桑淑尊、梁璆、徐晓非他们弓着腰、低着头,动作迟钝,表情呆板地配合着,他们几乎相互不说话,可是偶尔对视的一个眼神都在相互鼓励;而年轻的葛维珍他们,则找机会简短有力地鼓励郇华民等老同志:“坚持住,想开点!”“不要灰心,好好改造!”
夜晚降临,郇华民朱崇芹夫妻俩常常相互鼓励:“要坚持啊,一切总会过去的,孩子们这就长大了,一切都会变好的。”朱崇芹甚至常常背诵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当这时,被生活折磨的十分瘦弱的郇华民就会用他绵软的大手握住朱崇芹的手,静静地望着微明的窗口,忧心忡忡:这种停工、停学的局面对国家造成怎样的损失,这一次运动要多久才能结束啊?!
一个城市在流泪、流血,流了很久很久。
在长期的迫害下,郇华民相继得了脑血栓、消化道大出血和急性黄疸肝炎,鬼门关上走了三遭。郇华民思想上十分痛苦,最大的痛苦之处不在疾病的折磨,而是政治上的蒙冤。
偶尔也有好消息。1972年,梁璆从收音机里得知自己生命春天的来临:著名华人科学家林家翘及夫人梁守潆从美国归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同志接见。梁守潆是她的侄女,她知道落实政策的日子不会远了。
梁璆悄悄到医院看望郇华民,将消息告诉郇华民夫妇。郇华民鼓励梁璆一切都会变好,但要耐心等待。
果然,梁璆很快获得了“解放”。郇华民听说后,特请朱崇芹得便祝贺。
病情稳定以后,孩子们各回岗位,空荡的病房中只剩下夫妻俩相劝相勉,相依相守,相慰相藉,风雨同舟。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葛小琴
美 编:王 哲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来源丨FM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