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改革创新之“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丰”景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它不仅延续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脉络,更以“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为双轮驱动,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了清晰路径。这一文件的出台,既是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的主动回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夯实乡村根基的战略选择。
深化改革,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表述既是对过去农村改革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制度创新的前瞻布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释放了巨大生产力,而此次文件进一步强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旨在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改革措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如土地流转机制的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都将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重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下,“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科技创新与改革开放并列为驱动力的双重支柱。文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其核心在于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与农业深度融合。如智慧农业的推广可精准管理农田资源,基因编辑技术可培育抗逆高产作物,而区块链技术则能实现农产品溯源,增强市场信任度。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农民将从传统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应用者与创新参与者,进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升级。
系统治理,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立体框架。乡村振兴绝非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的多维协同。“中央一号文件”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治理水平为目标,强调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与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例如,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电网改造、数字乡村建设,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而“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则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稳定性。在文化层面,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将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与现代文明的活力载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高远的历史站位与务实的政策设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改革与创新的交织,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与农民福祉,更是一场涉及数亿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未来,唯有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文件要求,方能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最深厚的根基。(易水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