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如何应对养老难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 1 。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当下,想要完全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很困难,前瞻应对必不可少。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
No.1 个人养老金制度提升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评估自己养老保障是否完善的直观指标。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比如退休前工资是5000元/月,退休后每月领取2000元养老金,那么养老金替代率为2000元/5000元=40%。
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建议,要基本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不得低于70%。而据官方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约为44% 2。
其中的差距如何弥补呢?个人养老金制度,就是一项很好的引导性政策。
前段时间,《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正式出台,明确了各种相关规则。这其实也是在引导大家重视养老问题,提前储备更多的养老资金。
只有我们真正重视养老问题,才能让养老金替代率有所提升,个人养老金制度就是一次绝佳的尝试。
No.2应对养老金难题的B计划:老年人再就业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
2022年8月24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平台为全国老年人才、涉老组织、为老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提供老年人才信息服务。
这样的举措,实际上是通过对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发挥长寿时代人口机会的潜在优势。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我国就业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为8.8%,按照全国就业人员75064万人来计算,我国老年就业人口超过6600万人 3。
老人再就业,不仅给养老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也可以让养老资金获得及时“补血”。
但从长远来看,这项举措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当下,普通职工退休年龄在60岁左右,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退休后真正还能保持工作状态的时间恐怕不超过10年,而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难以被完全覆盖。
因此,老年人再就业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延迟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而难以彻底解决养老金缺乏的问题。
No.3养老保障不断落实,我们该做什么?
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各项养老保障措施正在不断落实。比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步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这些举措将会成为个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基石。
不过,仅有基础的保障肯定还不够,想获得品质化的养老生活,建议在年富力强时根据个人的养老风格进行针对性规划。
不同人的风格差别很大,有人追求品质,有人倾向保底,还有人稍显佛系,只有清楚了自己的风格,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养老规划。
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养老规划属于什么风格,现在就参与活动测一测吧!
来源:中国人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