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淮安:“小渔网”铺出脱贫致富路

2019-10-17 18:38:05

“你们猜猜谁能获得冠军?”“我看34号肯定能得奖!”“那不好说,三坝村那个13号也是渔网编织的老手呢!”……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三坝村渔网加工点门前人声鼎沸,十里八乡的村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踮起脚、勾着头,齐齐向一个方向望去,眼神中尽是期盼。

原来,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特殊”的渔网加工技能大赛,他们都是来给本村的选手加油助威的。三树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韩艳告诉记者,这次比赛的参赛选手大都是镇里的低收入群众,镇里也是首次将渔网加工这个三树镇的传统手艺作为比赛项目。“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广大村民的就业热情,让大伙明白勤劳的双手再加上老祖宗的手艺也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挖掘老手艺

说起渔网加工的手艺,获得三树镇低收入户渔网加工技能大赛冠军的李雪梅最有发言权。她告诉记者,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把这门手艺学会了。“父母长辈、街坊邻居每到农闲时便聚在一块儿,一边唠家常,一边织渔网,我跟在她们身边,看久了,自然也就会了。”在李雪梅看来,渔网加工的手艺在三坝村就像生火做饭一样,不但人人都会,而且简单易学。

既然是门代代相传的老手艺,为什么不能把这手艺发扬光大,变成脱贫致富的法宝呢?为此,三树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围绕“传承技艺,加快脱贫步伐”主题,决定在三坝村开展渔网加工培训试点,让村里走不出、走不远、走不开的低收入农户就地就业。

这样的做法很快让2015年被列为省定经济薄弱村的三坝村村民尝到了甜头。“农闲时就在家里织织渔网,由村里帮着卖,差不多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9000多元。”三坝村村民告诉记者。据了解,2015年,三坝村823户村民中就有228户低收入农户,仅仅经过两年的发展,低收入农户数量便缩减到36户,村集体收入也已经迈入30万元大关,全村顺利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渔网加工”的点子也从那时起开始在全镇推广。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三树镇党委政府还在三坝村成立了区域性的低收入农户渔网加工培训点,吸引了大量外来村民的参加,致富的“渔网”越织越宽。

建强“火车头”

三坝村的成功摘帽,除了有老手艺的帮忙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三坝村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总支部带领着我们。”三坝村的郁以梅告诉记者,以前的她除了种田之外就是照顾孙子孙女,后来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搭上了渔网加工的“致富车”。“利用农闲时编织加工,一天也能有五十来块的收入。”郁以梅笑着说,一开始只想着能脱贫就行,哪能想到这还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呢。

近年来,三树镇在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中,自觉运用“党建+”乡村振兴发展理念,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扶贫攻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探索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无缝对接的新模式,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扶贫工作的新机制,使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扶贫工作,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中打赢扶贫攻坚战。

“尤其是三坝村党总支部这个‘火车头’,这是我们三树镇的一个标杆和典范。”三树镇党委书记朱从耀说,三坝村党总支部结合地理位置、产业特色、发展现状等,充分发挥“支部+产业”“党员+农户”带动作用,通过结对帮扶、入户走访等宣传方式,鼓励引导“走不出、走不开、走不远”有劳力的低收入户群众参与渔网加工,目前该村有150名低收入户从事渔网加工并如期脱贫,脱贫致富效果非常明显。“下一步,全镇将继续加强党建与扶贫工作的融合,以党建的真抓、实抓带动扶贫工作的提速提效,用更加有力的‘火车头’,带领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跑越快。”

迈出新路子

乡村振兴,既要挖掘自身优势,也少不了产业的支撑。为了最大化体现“渔网编织”这门老手艺的价值,不依赖企业收购渔网,镇里自2018年起便计划成立自己的“渔网加工公司”,让渔网加工在三树镇成为一个致富产业。

“既要传承手艺,也要创造价值。”三坝村党总支书记范开高告诉记者,今年,三坝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牵头注册了三树镇第一家渔网加工公司。“这样一来,农户们编织的渔网就有了稳定的销路和收入,大伙看着有钱赚,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范开高自豪地说,2019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50万元。

除此之外,今年,三树镇还在国庆节前夕创新开展了首届低收入户渔网加工技能竞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了解这门手艺,让手艺致富成为镇里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这是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初衷,也是三树镇今后发展的方向。”朱从耀说,今后,三树镇每年都会举办渔网技能培训和类似的技能竞赛,鼓励大伙积极参与,并把范围扩大到全镇各个村,让更多群众从中获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