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芋头地里长出了“金疙瘩”
这两天,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仙墩村的芋头种植基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正忙着刨芋头、摘芋头、分拣、装袋、装车……
看着忙得不亦乐乎的村民,仙墩村党总支书记徐进港黝黑的脸上泛起笑容,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芋头大丰收,亩产量7000多斤,每公斤批发卖到3元多,亩产净收入可达2000多元。”近年来,在仙墩村党总支书记徐进港的带领下,仙墩村独特的“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芋头种植模式大获成功,一举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单是芋头种植这一项,全村农户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芋头致富村”。

支部引领谋思路 “门外汉”变“专业户”
仙墩村书记徐进港刚上任的时候,村庄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人口占了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徐进港在走访的过程中,看到贫困户家中的情况,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经过两个月的调研、考察,徐进港认为种芋头的收益较高,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村民的收入。2017年4月,仙墩村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契机,徐进港召开村民大会,宣布由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收益统一分红。
芋头之所以贵,主要是对种植管理要求高。徐进港知道村民把土地交给他也就意味着把责任交给了他,他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但他也是个“门外汉”,只能对外寻求帮助,于是他请来了城头镇农技中心的专家,对芋头的种植、施肥和除虫等进行一对一指导。“水好芋头自然香甜,你这里别的都好,就是水不太行”,专家临走时说的这句话烙在了徐进港的心里。仙墩村西南边有一个蓄水池,水质一般,灌溉普通农作物是够了,但对芋头来说还是差了点儿,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围着村附近转了十多天,徐进港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村北侧有一条流动水渠,水质非常好,但离仙墩村较远,且没有管道通过来,平时灌溉用水很少用那条渠里的水。“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水引过来!”徐进港立刻去镇水利站,表达了“引水”的想法,镇水利站站长刘炳明当即就表态帮助仙墩村申请水利建设项目。两个月后,新建的灌溉水渠便投入使用。

成效初现不满足 产业升级求致富
“去年的收成还不错,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合作社中,但问题在于地突然变多,从100亩发展到500亩,村集体没有办法把每块地都管理得面面俱到。”徐进港说。
在这之前,村集体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种植管理的经验,现在让他们去管理是个大难题。就在这个时候,全镇正在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的活动,徐进港借此机会联系上了连云港富芋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进行结对共建。将合作社模式转型升级成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支部领办项目,利用流转土地,由公司提供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群众参与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新发展模式让仙墩村的芋头种植产业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2.0时代。
产业兴旺不算富 重在为民解难处
“只要村里还有一个低收入户,我们的工作就算不上成功。”村里有了一些集体收入之后,徐进港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2020年5月,仙墩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将低收入户吸纳进村合作社的决定,低收入户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同时,村委会成立爱心基金,低收入户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足部分由爱心基金支付。
目前,仙墩村芋头种植规模达到了800亩,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保证了村里原有的低收入户全部实现稳定增收。
没有跨不过的山,没有走不通的路。现在的仙墩村正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走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