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用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粮二代”张伟国的“花式耕耘”梦
“乡亲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冬春季节小麦的管理要点,讲得有不到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闸北村,30岁的张伟国正在“农民田间学校”给村民讲解农业生产知识。3年前,张伟国选择回到农村,追随父辈脚步,在农田里耕耘梦想,流转土地700多亩,年生产粮食近1000吨,当地村民竖起大拇指,说这个“粮二代”真不简单。
2010年,退伍后的张伟国曾做过消防员,后来在县城经营一家汽车美容店,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张伟国的父亲张士成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20出头就开始种地,近40年了,他从最初的几十亩地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亩地,还成立了村里首个家庭农场。张士成说,他们这一代人种地都是靠的老传统、老经验,产量一直上不去。眼看着自己岁数越来越大,种地有点力不从心,和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张士成动员在县城做生意的二儿子张伟国回来和他一起种地。
张伟国和父亲在田间进行无人机作业前做准备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还是有感情的,村里现在年轻人种地比较少,都外出打工了,老一辈年龄也大了,农村的土地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管理。”张伟国决定选择回到家乡种地。
规模化种植,父辈的老经验不再是“灵丹妙药”。必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张伟国结合当地的土壤,从引起粮食新品种着手,当年,他家的水稻亩产就实现了每亩1300斤,小麦实现亩产1000斤,比他父亲种植时候每亩增产15%左右。
张伟国的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必须走机械化发展之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张伟国说,提升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是他粮食发展路上的第一个梦想。张伟国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拥有农业小型挖掘机2台、旋耕机3台、插秧机5台、粮食烘干机2台等,实现水稻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甚至连植保也用上了无人机。这几年张伟国仅在农机装备投入上就有160万元左右,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粮食生产全程化服务,带领当地50多人在农场就业,张伟国的农机合作社多次被省市评为示范合作社。
张伟国的农机合作社
种粮除了要做好“怎么种”,更要打通“怎么卖”。“种粮本来就利薄,可偏偏还要被中间批发商占去一大块。”张伟国算了一笔账,市面上,商贩收购晚稻稻谷的价格一般在每斤1.4元左右,按照10斤稻谷碾出7斤大米来算,每斤米的收购价依然不到2.2元,这比市场价要低一大截。算明白了这笔账,张伟大国决定延长产业链,自家大米加工、销售。于是,他和父亲自己加工稻谷,碾成大米后包装好打上自家品牌,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好的产品只有卖出去,才是商品,只有卖个好价钱,才能扩大生产。而要想占有市场,品牌是核心,是保证产品畅销的制高点。”谈起品牌,张伟国头头是道。
张伟国建成的粮食烘干中心
无人直播作业机、精量播种、品牌销售……张伟国回乡后将最新农业科技应用于耕种,为父亲辛苦经营的粮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了粮食种植效益。张伟国用行动展示了当代“粮二代”的青春风采。(作者:殷开军 王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