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江苏连云港:播撒“乡村旅游+” 让小康之路“一路花开”
沿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浦大道一路向西,一座美丽村庄映入眼帘,它便是闻名遐迩的花园之村——浦南镇新圩村。行走在村中央笔直宽敞的柏油大道,一排排别具一格的别墅错落有致,村前屋后的白杨和绿植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好一幅田园秀美的新农村盛景。
出门是公园 农民笑开颜
新圩村位于浦南镇东南端,紧邻市区。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425户1989人,拥有耕地2600余亩。过去,由于该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农民们每年仅靠传统的稻麦种植维持生计,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提起昔日的新圩村,老支书舒金桂一脸的无奈。“不过,你看我们村现在多美啊,村庄四周都是大花园。”的确,如今的新圩村生态资源独特,环境优雅,东站引河和蔷薇河环绕新圩村四周,碧水依偎前行,两岸杨柳清风,南北双湖金光潋滟,被誉为港城的“世外桃源”“天然氧吧”。
新圩村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海州区以“创意商务部、生态宜居城、滨水休闲区、港城西客厅”的功能定位,在新圩村周边规划建设了“三园、两湖、一中心”。春暖花开季,园内的薰衣草、波斯菊、向日葵竟相开放,“南北”双湖湿地资源丰富,湿地休闲垂钓乐趣无穷。
发展乡村旅游 家门口挣“双薪”
“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赚100块钱,中午还不耽误回家忙活,这样的美事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46岁的村民侍云娣高兴地说,每天早饭过后,她就和村里的80多位老姐妹们来到附近的月牙岛景区管护树木,侍弄花草。
“你看俺现在的生活多舒心啊,家里盖上了3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8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园区,每年每亩地的流转费1450元,再加上我和丈夫打工的收入,一年也能挣个10来万。”提起现在的舒心日子,侍云娣心里乐开了花。
侍云娣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村支“两委”干部的辛勤付出。近年来,新圩村以党建为引领,借力月牙岛景区的集聚效应,积极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提供精准服务,助力全村奔小康。“我们充分利用月牙岛开发建设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小街,建设主题餐饮店及文化休闲吧,开发乡村民宿,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消费,以此带动村里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据新圩村党总支书记刘宝通介绍,为提高村民对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岗位的适应能力,村里采取支部+合作社+服务队的模式,及时组建绿化、餐饮业和文旅融合服务队,并与区工会在村里创建了农民工之家,定期邀请市、区的建设、文化、商务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为农民授课,至今共先后开办了6期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数300多人次,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就业技能。
近年来,受惠于村里提供的各类精准服务,目前全村共开办民宿、农家乐、餐饮店20多家,先后共有600多人在景区以及市区从事绿化维护、餐饮、文旅等服务行业,人人有事干、天天见收入,村民们不出远门挣“双薪”。
建设美丽乡村 群众舒心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新圩村中央明亮的文化广场及村大舞台上,老年人花船、中年人广场舞和青年人奔放的现代舞轮番上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阵地建设。2019年,新圩村投资了500多万元建设了21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和文化广场。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政治生活馆、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和农家书屋,使党员干部及群众学习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此外还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利用收回的闲置空地,新建了800多座生态公墓、1个小型农贸市场、2处小游园和2个高标准的公共厕所,还投资150万元对村中心大街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水泥道路2万多平方米,彻底解决了群众雨天出行难题。
产业兴村民富。据了解,目前,新圩村已有99%的农民住上了新楼房,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燃气管道安装率均达100%,今年村集体收入11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村民们富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促进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新圩村结合不同季节每年举办丰收节、孝老节、邻居节,评选优秀党员、文明家庭,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旅游牌、生态牌,打造让本地人向往、外地人羡慕的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农村。”刘宝通如是说。
(作者:王一平 李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