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有事好商量” 乡村振兴呈现好景象
“这条路年久失修,我们村的农副产品因此不好种、不好收、不好卖,卖也卖不了一个好价钱。”“省里帮扶单位帮建的标准化厂房成了招商引资的好招牌,就是因为路况差,招来的外商掉转车头就走了。”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交通短板现象,今年3月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镇罘山村借助“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达成共识,由镇政府、村集体出资,村民集体出工,修建一条长1400米、宽3米的水泥路,一举解决制约生产、运输、引资的“老大难”问题。罘山村党总支书记吴治国说,“群众很满意,客商也回来了。”
这是灌云县借助“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助力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为乡村振兴贡献“政协力量”的一个缩影。仅今年上半年,灌云县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达成共识,共铺设6条群众顺心路、致富路,总长5780米。
一度以来,村民生产生活遇到难题怎么办?村里不良风气盛行怎么办?邻里发生矛盾纠纷怎么办?等等问题成了困扰乡镇振兴的突出问题。 今年4月份以来,灌云县政协利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基层专题协商议事活动,有效改善了乡风民风,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议事主体在专题协商议事
村民在学习议订后的村规民约
坚持问题导向,“深调研”
“有人每月工资就2000多元,办一次婚宴就要亏三四万元,铺张办婚宴实在是沉重的负担,但是又出于面子,只好借债办婚宴,打肿脸充胖子。”专题调研中,四队镇“有事好商量”平台协商议事召集人刘建伟了解到这一情况,实地走访了10个村庄,了解到眼下农村红白事攀比之风很严重。他组织各村召开移风易俗专题协商议事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红白事办理标准,将反对婚丧攀比、倡导勤俭持家、促进邻里和睦、抵制赌博陋习等事项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写进村规民约,成立了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利用广播宣讲、墙画宣传、淮海戏演出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村规民约,宣传文明新风。
据不完全统计,“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专题协商议事活动期间,灌云县329个行政村(社区)协商议事室开展专题协商议事会近200场次,参与人次达3000余人次,为推进移风易俗、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奠定了基础。
把握目标导向,“选准题”
近年来,立足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灌云县政协注重发挥“有事好商量”平台作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多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
协商议事调研中,不少委员了解到,物质生活好了,人民群众对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全县三分之二的行政村(社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村规民约修订的重要内容。在侍庄街道吴王村“有事好商量”平台上,协商议事会就如何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达成共识:发放宣传手册普及环境整治常识,专人走访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讲解环保政策,细化志愿环保工作,动员老人和妇女儿童共同参与。
为了确保议定事项的实施,各行政村(社区)议事平台还充分利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其自治、法治、德治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晓是非、明事理,有效整治了农村不良风气,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良好村规民约促民风、润家风的良好氛围。
村规民约(修订)协商议事会现场
突出质量导向,“重成效”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是践行中国特色协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协商文化的滋养,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就会失去根基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灌云县政协主席王庆嘉说,灌云县政协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突出质量导向,以“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为抓手,注重议事成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为了保证协商议事的成效,根据不同的协商议题,灌云县各行政村(社区)议事平台在地方党委领导下,还邀请有关党政部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利益相关方代表和与协商议题有关的其他人员共同参加,共同商议,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如今,灌云县龙苴镇石门村劳模工作室,东王集镇韩圩村“一碑四谱”教育馆、合兴村“三史一观”教育馆,侍庄街道侍圩村村史馆等协商议事阵地都成了收集群众意愿诉求、引领引导民意的平台,用实实在在的文化资源激励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