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丨“常态蓝”+“生态绿” 连云港海州的“颜值”蜕变
初春里,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月牙岛水域一对黑天鹅带着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天鹅频频出镜,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念。“天鹅的孵化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它们‘安家’月牙岛,说明这里的水质环境满足了它们的繁殖生活要求,是它们赖以栖息的地方。”海州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江世亚介绍。而就在几年前,月牙岛还是一个粉煤灰堆放场,如今却已变身为环境优美、飞鸟翔集的生态湿地。
近年来,海州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水、气环境质量均达新世纪以来历史最优,明媚的“常态蓝”和清新的“生态绿”已成为海州的最靓底色。
蓝天碧水绘就“幸福底色”
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海州区围绕“水、气、土”三大主战场,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措施,不断推进生态绿色发展,不仅让“蓝莹莹”的天越来越多,也让绿色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
一串串数据闪亮耀眼。大气环境质量取得里程碑式突破。2021年,海州区三个大气国控点PM2.5浓度均值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4%;空气优良率均值为83%,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两项约束性指标再次高质量实现“双达标”。六项指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尤其是2022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海州区推动禁燃禁放措施落地见效,经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分析,空气质量较2021年同期显著提升,节日氛围更加绿色文明。积极采取“控源、截污、活水、清淤”为主的治水措施,持续提升全区水环境质量。2021年,全区15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0%,位于海州区境内的10个国省考断面全部为优Ⅲ。扩大“流域长”制实施范围,实施117个治水项目。强化与省环保集团等国企合作,走出国企和地方“共抓大保护”的新路子,成功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河长+流域长”制、“河长+检察长”制经验入选江苏省2021年度“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此外,海州区重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接户率分别达 60%、70%。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域覆盖。新建垃圾中转站 11 座、三类以上公厕 243 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荣获全省一等奖。
产业升级助推绿色发展
近日,走进海州工业园的江苏鹰游纺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景象,先进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旁,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安装小件自动线悬挂输送设备。据该公司环保负责人介绍,这套设备不仅避免人工喷涂,还可实现产品受漆均匀,最大限度减少喷漆对环境、人员带来的污染和伤害,为企业绿色、环保、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海州区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做好能耗“双控”,大力推动低能效企业改造升级,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和节能低碳产业,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径”。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4 家、星级上云企业62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显著提升。鹰游纺机、正大天晴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罗盖特绿色企业升级改造入选中法合作示范项目。
都市农业高质高效。土地流转率达92.4%,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5万亩、覆盖率达82.4%,农村耕地实现规模经营。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新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板浦高效渔业创业园,并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培育休闲农业观光点74个,与省、市农科院共建都市蔬果研究院、都市农业产业研究院,建成运营番茄庄园,新204国道都市农业产业带亮点纷呈。
绿水青山带来美好生活
月牙岛湿地公园、锦屏山森林公园、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城市公园、小游园……近年来,海州区持续孕育山的灵动,激发水的韵味,扮靓城的魅力,先后建成公园游园44个,各式公园让市民在休憩乘凉时抬头见绿,低头有花,远眺是景。
其中,月牙岛和刘志洲山完成生态修复,使废弃宕口蝶变成休闲健身公园。新浦磷矿完成全国首例磷矿采空区地灾治理。打造新浦大道等绿化示范路45条、花园街巷70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海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绿色发展不仅为海州带来颜值蜕变,也助推海州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在海州绿色生态产业“引擎”的带动下,2021年,海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连云港市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2%,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4.4 万元、2.3 万元。
如今,徜徉在海州大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抬头见蓝、观水见底”日渐成为市民群众更多的生态福祉。
(作者:寇玲 宋靖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