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数字化赋能控违 “智”控让管治有方
为打造“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违法建设治理新常态,江苏省连云港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打通处置“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建成并运行了违法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了全省首创的“网格化分工+全流程监管+大数据溯源”精准治违新模式,为城市管理更科学、发展更高质注入新活力。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全市累计处置违法建设27708处,面积1661万平方米,提前完成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依法处置违法建设80万平方米”工作任务。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全市违建治理“一盘棋”的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
连云港市违法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智慧平台:打通互联共享“最后一公里”
11月4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两处被村民投诉的新增违建被依法拆除。据核查,该处违法建设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驼峰乡党委西侧居民区院内,正在建设中。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随即开展调查取证,在违建事实认定清楚且多次劝导当事人自行拆除未果的情况下,乡政府作出强拆决定。
东海县驼峰乡拆违现场
东海县依托市违法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共享优势,充分发挥各村网格员“网格+”源头管控作用,坚持每日巡查上报,对新增违建做到快速处置,不断提升违建处置能力。
针对新增违建速度快、隐蔽化带来的‘发现难’‘处置难’问题,平台利用“网格员+执法员+村居联络员”的多方联动模式,提升‘网格化’管控能效。截至目前,全市1829个网格近2000名网格员累计上报巡查记录29万条次,实现了全市域违建巡查监管网格全覆盖。
作为江苏省首创的智慧化违法建设管理“云”平台,不仅实现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数据专网互通,同时与连云港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我的连云港违管平台”APP完成互联对接,全方位构建源头防控桥头堡,打通了数据互联、信息共享“最后一公里”。据悉,平台运行一年来,累计录入违建27708处,1661万平方米,完成处置23469处,1107万平方米。
服务便民:优化提质增效“组合拳”
办事“不跑腿,不见面”,赣榆区市民王春艳对此深有体会。9月19日,她通过“我的连云港”APP中“违管平台”,对所居住小区违建进行了网上举报,整个过程只花了2分钟的时间。经过平台分级审查,当天上午就对王女士举报的违建进行了确认,执法部门当天就将该处违建拆除。“这样‘不跑腿,不见面’办事效率‘立竿见影’,实现了便民利企的效果”。
违管平台投诉端口
王女士的亲身经历也得益于平台便捷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通过大数据融合赋能,市民可足不出户举报违建,并享受到处置结果的及时反馈。为保护企业及个人隐私,平台设置了安全等级授权、案件条目屏蔽个人信息等功能,解决了违建举报“后顾之忧”,拓展了各级巡查发现新增违法建设的边界,缩短了新增违建处置的时间。
违建举报后能否依法公平处置到位,一直被市民群众所关注。“云”平台通过开放独立、全流程监管、执法可溯源等运行模式,破除了执法不公正、处置不透明、享受特权等现象。对治理环节中出现的失职、渎职等不作为、乱作为、案件推动处置缓慢等现象开展精准问责,定期对接纪检监察部门开展联合督办,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使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今年1至10月份,平台累计受理群众提交的政务服务700余件次,一次性办结率达100%。
阳光护航:助力企业纾困“零距离”
服务有温度,管理有深度,执法有力度。连云港市违法建设信息管理“云”平台,一端连着企业群众的生产需求,一端考量着城市管理服务能力,通过优化主队靠前的“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企业“零距离”。
2022年4月,连云港市灌南县田楼镇开展违法建设排查时发现,位于田楼镇沿海中小企业园内连云港庚德电子系统科技有限公司6000多平方米厂房,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涉嫌违建被上报平台。这是一家年产10000万件电子元器件、年销售总额2亿元、纳税200万元的县招商引资企业。当初建厂时由于该地块土地规划正在调整,未能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一直未取得《不动产权证书》。企业现状引起灌南县高度重视,经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会商,认为该企业厂房符合《连云港市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指导意见》相关规定,及时组建专班帮助企业完成了不动产权等手续办理。
平台聚焦企业和群众涉及违法建设的焦点、堵点和痛点,统筹推进解决各类‘急难愁盼’和‘卡脖子’问题。将违建信息、执法处置、政策帮扶等离散信息由“分散式”向“集中式”整合,统一标准、协调联动、规范处理,真正架起服务营商连心桥。
向美而生,让居者幸福、来者流连、闻者向往。连云港违管平台不断优化运行模式,通过对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违法建设类案件全覆盖、巡查监管全市域覆盖、执法处置全流程监管,全市新增违建发生率较去年下降60%以上,实现了连云港市节假日新增违法建设实现动态“零增长”的防控目标,违法建设治理成效位居全省前列。(许新成 马勇 倪艳玲 徐蓓蓓)
最新评论